“十二五”的五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关键的五年,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关键的五年。完成这五年的历史重任,我们向何处去寻找强大的推动力?毫无疑问,答案就是全面推进改革。“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已经总体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但这个改革进程还远没有完结。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依然滞后。例如,在决定发展方式的基础制度方面,国有经济存在着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分布过广、部分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健全等问题;而非公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却依然面临诸多体制上的发展障碍。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改革篇开篇就提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各有不同的任务。对国有经济来说,除了继续推进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大型企业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外,如何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是亟待实现突破并取得成效的重要任务。对垄断行业,也要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和各自的改革进程,分类推进改革。规划中提到,铁路、盐业等行业的体制改革,要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而电力体制改革,任务是稳步开展输配分开试点;电信、石油、民航和市政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改革,要继续向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方向推进。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主要任务是消除制约其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改善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等等,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核心是进一步合理分配资源,进一步破除壁垒。”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剑星对规划提出的改革重点任务如是评价。
的确,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改革全局的重要突破口,也一直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毕竟,没有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就不可能有真正公平的市场环境。规划纲要在推进行政体制的改革方面,着力强调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四个方面的任务,其目的是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抓住热点难点实现突破,确实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人们在看到这一大亮点时,也提出这样的问题:从“九五”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如今纵跨四个五年规划,为什么中国的转型之路仍然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跟踪研究改革问题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一针见血地指出:“发展方式转变在许多方面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根本在于体制机制原因。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滞后,直接导致发展方式转变的滞后。”
针对收入分配、城乡“二元”结构、公共财政建设、资源环境价格等诸多重点领域的体制性障碍,“十二五”规划纲要分别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在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十二五”期间重点要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规划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以及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任务。
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规划提出,要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和转变发展方式服务。并围绕着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管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部署。
在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方面,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体任务的提出则围绕着推进水价改革、深化电价改革、完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配套制度改革等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