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的主要工作
制定节约型学校建设指导意见,为节约型学校建设提供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了《北京节约型高等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北京节约型中小学校建设指导意见》。2010年1月,该文件正式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试行。
评选北京市节约型学校建设典型经验并召开2009年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节能减排”学校工作大会。同时,为了总结与推动北京市“节能减排”及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举办了北京市节约型学校建设论文征集与评选活动。论文以“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为主题的学校后勤论文、科学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教育叙事、后勤工作案例”为主,共收到参评论文207篇,经过严格评审,共有10篇论文获一等奖、17篇论文获二等奖、180篇论文获三等奖。
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节约意识和能力。分别为北京市100余名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1000余名中小幼的校(园)长、后勤管理骨干以及相关专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3场节约型学校建设专题培训。同时,各相关单位与学校也着手开展了二级培训。
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节能减排专项活动。
编写节约型学校建设实施指南。组织各方专家,着手编写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指南系列丛书之一:《节约型学校建设策略》。
学校的节能减排工作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开展节约型学校建设的科学研究;召开创建节约型学校建设研讨与交流会;高校校园节约工作取良好效果。据对56所院校的统计,2009年在节能技术改造方案共投入经费17850万元,与2008年增长49%。通过对北京大学等56所院校的统计,2009年水费总支出:115898583元,2009年电费总支出:782595110元。两项数字都较前一年有了明显的减少。
2009年度工作的主要经验
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节约型学校建设,确保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2007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北京市“节能减排学校行动”工作计划》,是2007年到2010年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三年规划。它规定了未来三年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按照这一规划的要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校后勤处和相关机构都制定了内容周详的年度工作计划,并创造性地落实工作计划,使得节能减排学校行动和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能够连续不断的健康深入进行。
工作网络健全,职能明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构建了三级工作网络,且职能明确。一级机构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校后勤处,它是节约型学校建设的直接领导者。二级机构是节能减排学校行动办公室,它担负着节约型学校建设的管理和协调职能,下设两个分支机构:一个是专家组与专业研究机构,即智囊组织,一个是大中小校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即群众性社团组织。三级机构是19个区县教育行政机构和19个区县后勤管理专委会。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完善的工作网络,才使得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理论引领科学实践,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囊作用。为了加强对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给学校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理论、政策和技术指导,确保学校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2008年市教育委员会正式聘请了19位专家,组建了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专家组。专家组成立以来,开展了起草报告、技术咨询、专题讲座、调研、专题研讨、重大问题论证等一系列活动,为我市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形成多方合作的氛围,发挥最大效益。节能减排工作涉及面很广,单打独斗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只有形成多方合作的氛围,齐心协力地做工作,才能使节能减排学校行动得以深入进行,并发挥最大效益。近年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校后勤处与北京市节能中心、北京市节水管理中心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司局合作,开展节水节能技术咨询与专题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又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签发了《北京节约型中小学建设指导意见》和《北京节约型高等学校建设指导意见》两份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多方合作的氛围和机制,为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健康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0年工作思路
高校后勤研究会应在现有专门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高校节能专门委员会。
进一步发挥专家组的作用。专家组成员应每人联系一所学校,给学校的节能减排工作以具体的指导,年底递交一份调研报告。
开展学校节水节能一线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切实提高一线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节约型学校建设的科学研究。通过节约型学校建设的科学研究,摸清楚节约型学校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如何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途径、方法,使节约型学校建设能够扎实进行,并取得实效。
点面结合,典型引路,推动广大中小学开展节约型学校建设,重点抓一些区、校,评选先进示范区、示范校,通过宣传这些区、校的先进经验,推动全市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王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