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后勤保卫处 沈永明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首先,非常感谢大会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上海市教委在大会作交流发言。
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推进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立足高等教育固有的特点和大学文化背景,不断深化高校后勤改革与内涵建设,着力构建和谐、高效、安全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一、上海高校后勤改革基本情况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上海高校长期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后勤运行模式,既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也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1998年,在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上海启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上海高校后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过十二年的改革实践,上海高校后勤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从封闭走向开放。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倒了阻隔校内、校外服务市场统一的制度围墙,实现了校内、校外两种资源的互补。以后勤基础设施建设为例,通过积极吸纳社会资金,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前五年后勤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就已超过了过去50年建设总和的三倍。与此同时,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无论是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还是现代餐饮业的“六T实务”管理规范,在高校后勤运行中都得到了引入和推广。另外,后勤服务主体也实现了交流和融合,一大批优秀社会企业进入学校服务,同时一批成熟的学校后勤实体也成功地走出校门投入社会大市场。
第二,从垄断走向竞争。高校后勤市场的竞争性表现在市场服务主体的日趋多元化,过去一个学校部门包揽整个后勤市场的情况在多数高校已经不复存在,后勤服务主体越来越呈现出灵活性、多样性。截止2009年,在上海高校从事后勤管理与服务,并具有较大规模的社会企业已经超过130余家,可以说学校后勤服务的各个领域都有不同主体在参与。这些服务主体的企业性质、发展背景和经营规模各不相同,他们与学校原有的后勤实体,包括有着深厚教育背景的专业公司,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后勤服务业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较以往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更从容的通过竞投标、市场细分等主动干预来体现相对自由竞争的原则。
第三,从计划指令走向有序监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重大实践,就是甲乙方规范分离,尽管这种管理与服务分离的运行模式,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但毋庸置疑,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政府对高校后勤监管的质的转变,成为维护高校后勤市场规范、有序、稳定的最重要、最有效、最节约的制度保障。可以预见,在服务主体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学校监管主体的统一性、专业性显得越来越迫切,高校后勤甲方在监管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三点,可以明确: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市场经济大环境和高等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客观的还原了高校后勤的服务特性,盘活了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基础,为上海高校后勤事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明确这一点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决不能回头走政府包办的老路,必须尊重市场经济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朝着建立具有公益性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迈进。
二、高校后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改革在推进过程中,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不仅会显现出来,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尽管旧的运行模式已经打破,未来总体目标也已明确,但目前的高校后勤运行机制仍处于“转型期”,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应引起我们有关部门的深入思考:
(一)政府公共服务存在瑕疵
高校后勤运行机制必须坚持市场主体性,但是高校后勤服务作为一种特殊产品本身又具有公益性质,这种公益性的要求市场本身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予以解决,必须由政府来承担。应当说政府在承担公益性上已作了很多努力,但是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比例结构不合理。作为公共政策的两个方面,受传统行政模式的影响,目前在高校后勤保障领域中,政府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以制定政策等方式施加影响,而对后勤服务实体(企业)和学生的基本需求提供的直接经济性公共服务较少。目前政府在承担公益性上缺乏系统、稳定的政策保障机制,从表面上看是挫伤了后勤服务主体的积极性,但最终侵害的广大学生的利益,影响到教育的公平性。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后勤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更加细化,个性化需求的公共服务增多。但目前政府在高校后勤领域提供公共服务,服务主体单一。国外以民间方式开展经营活动的非营利机构,即“公益性企业”在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在我国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等政策性依据,这一公共服务形式尚属空白。
(二)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处境尴尬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之一,就是破除高校后勤“事企不分”的体制弊病,使得管理与服务规范分离,从而快速提高后勤运行效率。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目前这种监管与服务并行的后勤运行模式已经在很多高校取得了很好的实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一方面承受着多元、开放的市场条件下经营性压力,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与非经营性的事业单位相同的制度规范和要求。这种新的“事企不分”的双轨体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后勤事业的发展,也是造成后勤甲乙方之间、后勤与学校之间权责不明晰的重要因素。看似是一支队伍的前途问题,实质却是后勤改革能否顺利实现体制转型的关键,是确保后勤事业平稳发展的关键,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三)社会企业经营具有不确定性
在学校后勤服务市场多元化背景下,一些从事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企业,因高校后勤市场自身特点与企业自我发展要求的差异,由此会产生后勤服务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市场的特殊性,社会企业从事学校后勤服务,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这种责任应以确保社会企业适度、合理的发展空间为前提。由于对特定时期企业承担公益性责任,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补偿机制,与企业心理预期存在巨大落差;二是后勤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没有成熟,整个行业诚信体系未完全建立,市场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社会企业违约成本较低。基于以上两个因素,出于生存和发展考虑,企业往往会通过降低服务标准,与学校讨价还价,甚至违约提前终止服务,导致学校的不稳定。
(四)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关系的难度加大
当前高校自身经历着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双重影响,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难免存不完善之处。后勤工作量大面广,与学生联系紧密,发生在后勤服务上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个别工作的不到位往往会引起学生对整个后勤保障工作的负面反应,继而扩大到教学就业等其他深层次问题,成为学生群体事件的诱因。尽管这类问题往往是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后勤工作也许只是诱因之一,但由于后勤与学生利益的高关联性、与学生生活的密切接触性,使得人们更容易将问题的症结归咎于后勤部门,继而转嫁到后勤社会化改革,从而对改革产生不利的舆论氛围。学校的稳定需要长治久安,解决后勤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要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着手,坚持把后勤改革的力度、学校发展的速度和师生员工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通过后勤事业的不断改革、完善,促进学校的稳定,在确保学校和谐稳定中推进后勤改革发展。
三、深化改革的思路
深化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必须突出重点,分清缓急,稳步推进。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尾之年,也是着手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年。3月3日,上海市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上海教育改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围绕后勤事业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八个方面机制建设,努力深化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和创新:
(一)构建科学的学校后勤绩效评估机制
我们将按照效率、质量、公平、安全等原则,制订科学、规范、全面、操作性强的评估标准以及配套评估办法,逐步建立、完善学校后勤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为政府综合评估学校办学情况,学校科学评价后勤服务效率和质量,拨付相应服务经费和明确资金投入方向,以及考核、评估、引进社会服务企业提供参考标准和决策依据。
(二)建立灵活的高校后勤人才流动和储备机制
我们将逐步适应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趋势,推动建立专业化的学校后勤监管队伍。研究编制科学、合理的学校后勤管理、专业技术岗位名录,确保学校后勤监管能力逐步提高。同时,将完善后勤人事代理机制,鼓励成立专业化的学校后勤人才服务公司,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人才管理、交流、派遣和技术骨干储备和流动机制,吸引高质量的人才从事学校后勤管理和技术岗位工作。进一步完善后勤人才培训机制,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一支稳定的、具备职业素养的专业管理与服务队伍。
(三)完善高校后勤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公共服务机制
按照高等教育办学性质和办学特点,我们将以满足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办公和学生生活需要为基础,制订合理、规范的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加大对高校食品卫生、宿舍等公共场所安全技术设施投入,积极开展社会企业政策性亏损补偿机制研究,完善家庭困难学生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对后勤服务人员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相应支持。
(四)确保高校后勤专业化公司良性发展机制
我们将继续推动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学校后勤服务业态,鼓励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规模效益,鼓励优质社会企业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市场。进一步明确学校后勤服务公益性政策范围,进一步推动专业公司完善现代管理制度,推广先进管理制度和方法,切实提高管理水平。鼓励专业公司树立品牌意识,带动整个行业标准化、规范化。
(五)健全高校后勤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
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和后勤运行实际,为确保后勤平稳运行和学校稳定,我们将逐步建立高校后勤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大学校后勤运行公共信息处理,加强对整体工作面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及时向学校通报后勤运行不稳定因素预警信息。发挥行业协会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作用,委托行业协会研究制订学校后勤服务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根据上海学校实际,编制学校后勤服务主体资质标准、校企合作格式合同,以及行业内不良企业名单公示制度。
(六)完善家庭贫困和特殊需求学生基本生活保障机制
为确保教育公平,切实维护学校后勤服务公益性特征,把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和有特殊需求学生基本生活保障作为工作重点。根据市场物价情况,适时启动家庭困难学生特殊时期伙食补贴。做好面向普通学生的后勤服务工作,学生食堂、宿舍等基本服务内容,要考虑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实际生活标准,确保学校后勤服务不低于30%的比例为低价格产品。
(七)充分发挥后勤协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作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我们将发挥后勤协会行业指导和管理作用,支持协会按照服务项目制订《学校后勤服务主体资质建议标准》和校企合作规范格式参考合同。发挥协会专业服务优势,支持协会制订后勤服务规范、标准和操作细则,提高后勤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制订后勤服务成本核算和服务费建议标准。支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制订行业自律公约。
(八)构建学生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机制
为切实维护学生合理、合法的权益,提高学校后勤运行的透明度,继续支持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后勤的监督管理。鼓励高校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方式,有效地促进学校不断提升后勤服务水平。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无论是审视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还是纵观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实状况,后勤工作都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坚强保证。我们将在教育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最后,预祝首届全国“农校对接”洽谈会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成果展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