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务院办公厅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十周年。十年来这项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今天,我们共同回顾十年来的改革历程,总结经验,对下一步更好更快地推进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十年来高校后勤改革回顾
十年前的高校后勤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学校自办。这种学校办社会的办学模式,不但使得学校的负担越来越重,后勤保障能力和质量也越来越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打破这个瓶颈,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四年召开会议,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来各有关方面,特别是广大高校后勤战线的同志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探索改革,使得这项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1998年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从341万增加到1180万,增幅达453%;校舍建筑总面积由1.5亿平方米增加到6.6亿平方米,增幅达327%。在这样一个后勤保障任务迅速增加的形势下,应该说,后勤较好地适应了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实现了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变。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改变了高校办社会的状况,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使学校领导可以专心于办学。
实现了体制创新和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开放市场,引入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垄断,形成了学校管、社会办,既适应高校办学特点,又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使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逐步发挥,促进了后勤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如:由于高校学生食堂市场的开放,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了一批连锁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食堂的企业,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后勤餐饮实体。这意味着学生食堂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再如:由于高校物业市场的开放,大量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优质物业公司进入高校,自然带动了高校整体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甚至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后勤实体中也产生了三家一级资质的物业公司。更可喜的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目前高校后勤保障的专业化、集约化程度,已经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后勤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也相应进入了较快的提高阶段。
后勤服务设施保证了事业发展的需求。从1998年到2007年,学生食堂建筑面积增幅达503%,生均面积由1.38平方米,增加到1.48平方米;学生宿舍建筑面积增幅达684%,生均面积由6.98平方米增加到9.90平方米,不但保证了学生的生活条件,与以往相比还有显著改善。
后勤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学生食堂兼顾不同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中、晚餐的菜品少则数十种,多则上百种,并且常年面对贫困生提供低价菜供应。这种服务,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学生公寓管理方面,后勤实体不但在保洁、安全等方面提供了远比以往优质可靠的服务,还配合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整个校园的物业管理方面,目前的服务水平,可以说,已经接近或达到了社会物业管理水平。而与此同时,后勤生均运行经费却远低于改革之前。
深化改革的工作思路已经形成。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已经过去,近年来一开始以清晰的思路推进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初步成效。高校后勤改革不仅是高校的事情,教育行政部门也同样做相应的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后勤的管理职能适应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不再适应。如,过去教育行政部门总要对后勤服务部门提要求,现在由企业提供服务,政府怎么能够再这样对企业进行管理呢?政府不能管,就应该行业组织管。此外,即使是该由政府管的事,也不是以往那么简单,也需要行业组织协助。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和专业部的工作越来越好,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黑龙江、重庆、四川、安徽、吉林、天津六个省市成立了协会,上海正在筹备之中,其他省市也在按照协会的要求开展工作,如浙江。
另外,这项改革对节约型校园建设、安全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社会其他相关方面的后勤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岗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所以,社会各界一致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非常成功的改革,没有这项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就不可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实现大众化教育。
在充分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远没有完成,深化改革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
一是各地区、各高校的改革进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和高校还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区的情况非常好,如:安徽省,领导重视、思路清晰,积极引导高校开放后勤服务市场,去年又成立了协会,积极地规范市场,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些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基本不抓改革的事情,有的甚至做反向的工作,禁止开放市场;再如:现在有一批高校已基本上全面实现了社会化,更多的高校由于条件不具备,没有做到这个程度,但他们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改革,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同时也一些高校的改革踌躇不前。
二是整体改革缺乏系统性,缺乏制度保证。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缺乏规范性。高校后勤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方方面面的政策、制度都应该是相统一的,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市场要开放了,开放以后就应该有系统的管理制度,而我们在这方面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管理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学校的市场开放不成功,原因就在管理不到位。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后勤管理职能转变迟缓,制约了改革的深化。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普遍情况看,后勤管理体制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后勤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稳定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学生食堂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
这些问题的存在,或者说改革之所以远没有完成的原因,有市场发育不成熟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等大环境的制约和其他一些客观原因,也存在着有的领导不重视,思想不解放,缺乏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果我们对各地区和高校的改革情况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就能很明显地看出这个问题。
总之,十年来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成绩、有不足,甚至也有局部倒退的现象,但很显然,成绩是很突出的,改革的形势也是越来越好的。这说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和目前的改革思路都是正确的。如此复杂的改革存在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现象。这些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改革的深入,是可以逐步得到克服的。大家应该对此有清醒地认识,对这项改革保持坚定的信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很大的工作。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我们要为所有的学生提供食宿;我们没有发达国家那样足够的资金投入;后勤工作关系到学校甚至社会的稳定;我们还面对着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一系列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怎样才能把后勤工作搞好?简单依靠传统的办法显然是不行的,必须想办法解决根本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句话对我们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提示我们,解决当前高校后勤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实现体制创新。
反思这些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也正是通过开放市场,引入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垄断,实现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从而使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逐步发挥,促进了后勤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
关于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路,应该说早已十分清晰。周济部长、袁贵仁副部长都曾经对后勤改革的目标作了明确表述,宋德民副司长又一次强调,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改革的任务自然是围绕建立这个新体系开展工作。希望全国和各地的高校后勤行业组织,更密切地与教育行政部门配合开展工作,通过各种办法,积极引导高校稳步开放后勤服务市场,剥离高校后勤服务经营职能,配合政府和学校加快完善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必要的改革配套政策。特别是要认真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后勤行业组织的建设。无论在建立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是新体系建立以后,都有大量需要深入细致去做的工作,仅靠教育行政部门是不行的,有些工作本身就应该由行业组织去做,有些工作则需要行业力量配合去做。实践证明,没有一支强有力的行业力量是绝对做不好的。当前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业管理的工作必须加快进行。否则,绝不可能建立起新体系。希望目前还没有成立协会的省市,争取早日成立,已经成立的要想方设法保证它的规范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二是要把规范化的工作落到实处。首先是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的规范化,目前突出强调的是学生食堂服务市场的规范化。落到实处,就是要系统地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建议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和各地的协会、学会,把课题研究与规范化建设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成果落实到完成相关文件。
三是对那些市场依然封闭的高校,建议大家积极探索。对学校来讲,一要逐步开放市场;二要加快规范市场;三要对后勤实体的发展明确思路,要有相应的办法。
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做好节约型校园和安全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