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正文

要闻

“十四五”高校后勤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柳华 李英华日期:2021-03-17来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高质量后勤保障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十四五”高校后勤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机遇和新挑战,系统梳理影响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现实困难与问题,整体把握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大局,明确与十四五整体要求相契合的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总目标、路线图,对谋划建设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相匹配的高质量后勤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一、“十四五”高校后勤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我国已经进入“十四五”时期, 下一个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变化和教育改革形势,深刻认识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展望 “十四五”, 中国高等教育和高校后勤面临的内外部发展形势总体是有利的。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35 年前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仍将持续提升, 2022 年人均 GDP 将达 1.33 万美元, 进入高收入社会, 2025 年 GDP 将接近或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保持这样的势头,中国民生保障将从过去的基本生活保障向美好生活保障跨跃,高等教育作为满足更高需求的社会服务仍将在质量和规模上持续发展,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支撑的后勤服务保障系统无疑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现代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校园生活消费主体、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随着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十四五”时期,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质量的提升也将面临着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高等教育对象的变化

   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在校生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体系, 但是, 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多样化、动态变化的。 预计 “十四五”时期,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 中高收入家庭的学习者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十年,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有可能从目前的 4 亿人增长到 8 亿或9亿人, 占到人口总数的 60% 以上,2025年,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 9 亿以上,城镇化率将达2/3左右,他们对高等教育和校园服务的需求与期待更高; 此外,流动学习者进一步扩大,将会有2亿多进城务工人员以及1000多万个与他们随迁的子女,他们中的子女越来越多需要获得公平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和服务,社会学习者也将持续增加,2025年还有7亿多就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需求及企业、社会、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国际化发展、产教融合、开放办学、合作办学,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教育合作受限,但大量出国留学人员滞留国内学习即“在地国际化”,社会各类参与教育合作的机构、人员和国际间的学者、学生流动总体仍会有增无减,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仍将呈现扩大化、多样化趋势。

 

   (三)校园生活服务需求的变化

   “十四五” 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高等教育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和多样化,将进一步增强高校后勤服务需求的多样性、 全面性。 全社会消费增长点将加快从生存性需求向教育、卫生保健、旅游、食品健康和住房改善等发展性需求转移,消费方式从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定制化转变,越来越呈现中产化社会、网络化社会特征,由此衍生出巨大的、多样化的、高品质的校园生活服务需求,将对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理念、体制、模式、手段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扩张形成强大的压力和动力。而且,中国逐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后,校园各类不同消费群体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强,个性化的自主选择、自助服务越来越普遍,对学习生活服务资源、途径、时间、场所、环境、方式等自主性要求越来越强, 被服务者对服务的评价更趋多元,更加重视“满意度”和 “获得感”。 

 

   我们要深刻认识和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宏观形势的变化,联系高校后勤事业的实际,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十四五”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攻坚克难,通过高校后勤系统自身的改革,主动创新服务理念、体制、机制、模式、手段,促进高校后勤服务逐步向包容多样化、满足差异化的现代高质量后勤服务转型。

 

   二、影响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高校后勤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日益升级的校园生活服务需求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仍然不足,特别是用于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投入仍然有很大差距,高校后勤服务供给如何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特别是近一段时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一些地区和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出现了诸多问题,引发多方关注,暴露出高校后勤体制机制上的短板和服务质量、保障能力上的不足,需要认真梳理和刨析这些问题和矛盾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一)高校后勤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导向缺失。

 

   随着高等教育和高校后勤事业的改革发展,高校后勤体制机制障碍逐渐显现,决策层和执行层普遍对后勤事业支撑保障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缺少对新形势下深化后勤改革的深入研究、顶层设计和明确的政策导向,导致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模式不清晰,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营界定不清,重教学科研轻后勤保障表现突出,高校现有行政化管理体制框架难以支撑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有关各方主动改革的动力严重不足。面对现代新科技手段融入校园服务业态,全社会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和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业发展趋势,自办后勤自我服务的高校后勤系统在理念、模式、资本、人才、信息、科技应用等诸多方面逐渐处于劣势,缺少组织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严重影响后勤服务保障质量和效率,无法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和变化的对校园美好生活服务的需求与期盼。

 

   (二)高校后勤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设施设备普遍老化

 

   除少数“双一流”大学外,95%以上的普通高校后勤经费严重短缺。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在不断提升,但相应的后勤经费投入却无法做到同步增长,甚至有削减情况。每到非常时期需要加强后勤服务保障,服务单位承受压大增大、工作要求提高,但学校很少增加经费支持,经费投入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后勤的主要矛盾。各地政府对高校后勤工作的经费支持政策及力度也大不相同,导致地区间校际间食堂饭菜质量和价格存在明显差异;高校除了部分近年来新建的校区外,多数是本世纪初建设的校区,启用至今也已近20年,后勤设施设备普遍老化。随着办学格局的调整和连年扩招,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校园商业等服务设施以及水电煤等公建配套普遍落后,容量有限、环境陈旧,当初的建设规划、建设标准和数量已无法满足高校的使用需求,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高校后勤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三)食堂原材料成本日增、物价上涨难以控制

 

   近年来,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特别是疫情以来,物价增长较大。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3%,其中,与高校食堂相关的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9%,特别是猪肉价格,同比上涨82.4%,使高校食堂保供稳价压力巨大。按照五部委关于高校食堂工作的文件要求,高校学生食堂平抑基金的设立和使用、“零租赁”相关费用的减免等政策很少落实到位,特别是学生食堂外包,90%高校直接或变相收取承包费占营业额7%左右,这些费用势必转嫁到食堂价格由学生承担。高校在办好学生食堂的主体责任上存在缺失,保供稳价的责任被过度转到在校经营的社会企业身上,长此以往必然影响高校后勤稳定和良性发展。

 

   (四)学生公寓住宿费“一刀切”长期不变存在弊端

 

   目前,绝大多数省份仍然执行20年前住宿费标准,缺乏健全的动态调整机制。随着人工物料成本逐年上涨,公寓的运行成本大大增加,高校用于学生公寓的运行及专项维修经费存在较大缺口,导致学生公寓服务升级、硬件改造难度增大,一线人员工资长期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管理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许多地区学生公寓住宿条件多年没有明显改善,不仅难以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职能,而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及学生对住宿生活条件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五)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困难重重

   高校社会化改革后,后勤原有事业编职工自然减员,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队伍老化,据2020年对上海31所高校后勤情况调查,45岁以下员工占比仅35%;其余65%为45岁至60岁以上员工;难以引进高素质的管理、经营与专业技术人才。据调查,后勤队伍专科以上学历员工占比约为20%,近70%的员工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技术等级,“双轨制”下的用工机制导致多数员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得保障,机会不平等,缺乏成长空间和路径,影响职业技能和工作责任心,后勤队伍现状与高等教育发展和师生需求严重不符。特别是作为劳动力密集型的高校后勤,用工难、用工荒的问题突出,制约了后勤保障能力提升;一些为高校服务的社会企业,也由于承接校园项目规模拓展太快,无法快速复制校园服务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的补充和管理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后勤服务品质的基本保证。

 

   (六)服务外包招投标管理不规范、质量监管缺失。

   校园服务招投标制度不规范,招标业务范围界定不清,招标中的暗箱操作、低价竞争、靠关系中标等现象比比皆是;“重程序,轻结果”,忽视后勤服务育人的特色,招投标文件照搬社会一般服务项目范本,评标缺少了解高校后勤需求的专家参与,高校用户单位在政府采购平台招标评标中的话语权过小,往往使中标单位与高校后勤业务需求不相匹配,择优机制得不到充分体现,影响高校引入优质企业进校提供高质量服务。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开放不断扩大的趋势下,校园伙食、公寓、物业等项目外包日益增多,同时,基于互联网发展出现的生活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如校园快递、网络订餐、自助饮水、自助洗衣、无人超市、云打印等)越来越多进入大学校园,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管标准、监管机构、监管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导致高校对外包服务项目监管乏力,流于形式,以包代管潜藏诸多风险隐患。

 

   (七)后勤安全稳定责任压力巨大

   面对当前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高校后勤承受着巨大的安全稳定工作压力。后勤安全管理工作的点多、面广、任务重,大多数高校重点要害部位(如总配电室、锅炉房、水泵房、学生餐厅、学生宿舍等)都分布在后勤工作区域,后勤部门承担着消防、生产、交通、治安、食品卫生及楼宇管理等多方面安全职责;而我国高校开放或不开放式校园越来越多,高校自身防范薄弱,而且普遍楼高人密,一栋楼内住宿数千学生,加之老旧的设施设备,校内后勤服务区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八)受疫情影响后勤服务实体(企业)不堪重负。

   受到疫情影响,高校复学普遍推迟,在校师生人数大幅减少,高校食堂、超市、幼儿园、班车等收入锐减,出现亏损情况。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高校动态调整校园管控措施,但持续的疫情防控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个别学生以后勤为出气筒,发泄心中不满,对后勤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及服务学校的社会企业普遍维持人员队伍的工资等成本很高,直接影响服务企业发展与生存,部分成本转嫁到后勤服务中,会对师生生活价格带来很大影响。由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校园封闭及春节假期较长时间未能复工,造成人员流失较为严重,重新招工用工成本大幅度增加,学生新学期开学返校后,造成后勤服务质量滑坡严重。

 

   十四五时期,高校后勤工作仍然处在爬坡过坎的艰难探索阶段,面对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难题,需要从深层次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与举措。

 

   三、推进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举措

 

   高校后勤要抓住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改革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从根本上讲,建设高质量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就是要从高校后勤事业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突出矛盾入手,持续推进高校后勤自身的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

 

   (一)充分发挥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

 

   1.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后勤系统要根据自身的职能特点和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如何把后勤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纳入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体系之中。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后勤的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深入开发大学生在校园服务领域的劳动实践课,创建高质量的校园后勤服务育人新平台,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彰显学校后勤工作的重要作用。

 

   2正确处理后勤服务育人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既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又要坚持后勤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深化教育后勤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注入创新动力、提高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即遵重市场规律,又要尊重教育规律,才能适应新时代的任务要求,为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后勤服务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可靠支撑,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

 

   (二)持续推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1.加强新一轮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深刻总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经验,对标国家十四五总体战略规划和“2035教育现代化”目标谋篇布局,坚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明确深化改革的目标模式,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和推广多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举措,落实政府责任,政府要有作为,指导高校适应新时代,着力内涵发展,以质量为核心,坚持以扩大高校后勤服务规范有序开放和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吸收整合后勤服务资源;支持高校对原有后勤管理体制转型的多样化探索,鼓励高校由自办后勤为主的“甲乙方”体制向招标托管、质量监管为主的“大部制”转型,吸收社会优质服务企业进校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做大做强,为更多学校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不同所有制服务企业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与合作发展共赢,努力建成政府投入充分、校园服务市场开放有序、学校监管科学严密、服务主体多元公平竞争、服务产品健康绿色安全丰富、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体现优质高效便捷、与“十四五”高质量教育体系相匹配的高质量后勤保障体系。

 

   2. 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出台改革政策文件。教育行政机关应该尽快恢复和完善专门主管高校后勤工作的职能机构,切实履行对后勤改革发展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调控监督等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快组织力量,开展有关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调研工作,出台国家层面关于新一轮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正确处理“公益性”与“市场化”关系的原则和举措,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后勤服务育人与社会化改革并举、坚持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行结合、支持开放,鼓励竞争的社会化改革大方向,对校内后勤服务业态进行科学研判和规划,明确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营的边界及二者结合的路径。

 

   3.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政府其他各相关部门,共同深入研究完善有关税收、国资、财政投入等支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配套政策,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建立“政府保基本前提下的校园多元服务供给新体系”,消除阻碍后勤改革开放的有形和隐形壁垒,营造规范有序的校园后勤服务市场环境,指导高校增强后勤改革和管理创新的紧迫感,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开放办学、国际化发展、“双一流”建设的新变化和“十四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针对校园消费主体多元化、师生服务需求差异化,主动创新服务理念、体制、机制、模式、手段,促进高校后勤服务逐步向包容多样化、满足差异化的现代高质量后勤服务转型。

 

   (三)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后勤事业的投入

   1.扩大政府财政投入。高校要合理规划后勤投入在办学经费中的占比。有条件的高校要争取依托部、省、市共建机制,加大高校教学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采用多元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多渠道引进优质社会资本,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有效解决师生最迫切的服务保障需求;不断提升食堂、学生宿舍、教工宿舍以及公共楼宇等设施设备改造大的硬件项目需要政策支撑以保障。

 

   2.引入专业机构 BOT投入合作模式。一些投入不大的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可引入BOT投入合作模式,特别是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建设智慧餐饮、智慧公寓、智慧物业、智慧能源产生的校园服务新业态,如校园网络订餐送餐、校园快递、自助售卖、自助洗浴、自助饮水、自助洗衣等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服务的智能服务设施设备,应大力推广采用BOT项目合作模式,通过招标选择社会专业公司投资建设、维护管理、运营服务、到期资产免费移交学校,以充分吸收社会资源解决后勤服务改善性投入问题。

 

   3.调整后勤服务收费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动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取消对高校学生公寓住宿收费限价,按地区下放收费相关标准调控权,建立健全学生公寓住宿费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划拨充足的学生公寓管理经费,确保学生公寓服务和住宿条件改善适时投入到位。对学生食堂,要针对物价大幅上涨,要求学校必须及时启动食堂价格平抑基金;要加大财政税收等支持力度,形成食堂物价补贴长效机制。

 

   (四)加强平安、健康、绿色后勤建设

   1.加强高校后勤安全管理。高度重视后勤服务区域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学生公寓消防安全、学生食堂食品安全、校区交通安全和水电气暖设施设备安全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达标工作;建立严格的隐患排查、安全防控和突发事件处置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大高校食品安全、防汛防台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督查力度,开展相应安全专题知识教育,编制新版防汛防台预案、应急指引和应急物资储备清单,推进校园服务保障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化,通过健全制度和现代科技手段,有效防范和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

 

   2. 解决后疫情时代后勤保障中的问题。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后勤服务工作事关校园生活保障和安全稳定,后勤服务保障不力直接影响师生健康和日常工作和生活。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动态调整校园管控措施,以师生需求为导向,提升后勤服务品质,丰富服务项目,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及时调整用工计划,优化服务模式,加强成本控制,努力将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要对后勤服务实体和企业根据实际困难和工作需要,采取“特殊时期专项补贴”、按时足额支付服务经费、减免校园商业网点房屋租金等方式予以帮扶,以实现校园服务“保供稳价”,维护校园稳定。

 

   3.推进节约和绿色后勤建设。建立健全高校餐饮节约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餐饮浪费问题;加强绿色健康服务产品的选择和监控,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绿色的环境和服务产品。坚持推进绿色校园、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注重技术更新,利用新技术不断完善和推广校园能耗监测平台,推进节能减排责任考核、环境监测和综合评估科学化。注重示范引领,构建有利于清洁生产、健康服务、生态环保、节能降耗、合理利用资源、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校园服务治理体系。

 

   (五)促进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创新。

   1.加快高校智慧后勤建设。要深刻把握社会服务产业发展和新科技发展相融合的特点,以校园服务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核心,大力推进新科技、新理念、新模式进校园,为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新技术在校园后勤服务中的应用,把后勤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与信息化、智能化有机结合,促进校园大数据的有效利用和校园服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后勤移动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智慧餐饮、智慧公寓、智慧物业、智慧能源的创建,积极引进无人超市、机器人保洁、新零售及智能自助服务设备,同时加强规范有序管理,切实提升师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的智能化、人性化和便捷性。

 

   2.推进高校后勤品牌化、连锁化、产业化发展。积极适应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校园服务需求扩大的趋势,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学校园后勤服务主体的连锁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规范开展后勤原材料和用品联合采购、统一配送和中央厨房建设,以降低成本价格和保障质量为纽带,促进供需方之间公开透明的合作模式的逐步形成,为后勤服务产业和校园服务供给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推进学校间、校企间在采购、配送、加工生产等方面,以产业链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驱动,促进人才、技术、管理、经营、品牌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逐步扭转自成体系、利益固化、各自为政、资源分散重复、资源配置方式落后的局面。   

 

   3.推进高校后勤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坚持以提高质量为导向,促进高校后勤标准化与精准服务相结合,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鼓励高校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制定实施适合本校情况的后勤服务管理标准;支持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引进现代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标准化管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支持全国和地方教育后勤行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从校园服务市场准入、退出、招投标到后勤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生产、服务管理流程、质量监控等,逐步建立高质量、高适用的团标体系,在会员单位中宣传和推广适用,引导行业自律规范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应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工作要求。主管部门应把高校餐饮服务、校园环境、学生宿舍住宿条件改善和后勤安全、绿色、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作为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

 

   (六)完善高校后勤招投标制度和质量监管体系

   1. 完善高校后勤服务项目招投标制度。要坚持政府主导,高校主责,建立健全规范、开放、公平、透明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规则;完善第三方参与的服务项目招投标制度和对服务企业的具体管理办法,防范和杜绝高校后勤招投标中的暗箱操作和恶性竞争;对待合格社会服务企业和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保证各种性质的后勤服务企业和实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享受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平等享有法律保护和承担社会责任。教育、财政等主管部门应按照大学校园服务项目的特殊情况和要求,修改校园招投标文件,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列入《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制订高校后勤服务专项招标文件范本,选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专家,建立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评审专家库。

 

   2.加强对后勤服务的质量监管。高校要着力建设和完善由职能部门负责、师生共同参与的后勤服务质量监管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强化后勤监管部门的职能,完善高校后勤、审计、纪检、财务、资产、学生管理等部门和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价体系;由行业组织牵头加快建立统一的校园后勤服务企业(实体)信用记录信息共享平台;努力提升高校对后勤服务监管的专业水平,保证服务质量,防止资产流失,遏制职务犯罪,形成清廉、高效、安全、稳定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十四五”时期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七)解决队伍建设和用工难的问题

   1.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保障后勤人才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规范高校后勤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标准,将后勤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人才建设纳入相关办学评估考核工作体系;学校要完善特殊专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机制、后勤在编人员退出与补充机制,确保后勤核心队伍的稳定可持续;后勤服务单位应采取多种举措,广开人才流动与交流渠道;提升外聘员工薪酬待遇,完善外聘员工“进编”、“晋级”、“晋薪”机制,为外聘员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着力加强后勤服务监管队伍建设。高校应根据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和自身情况逐步缩小后勤服务队伍、扩大后勤服务监管队伍。学校要在编制和人员配置、经费投入等方面对后勤服务监管队伍建设予以充分保障,以确保对后勤服务质量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要求相匹配。

 

   3.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各高校对目前承担服务任务的学校后实体,要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严格依法用工,按照社保管理规范实行社保金全员缴纳、全额缴纳;鼓励后勤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构建现代薪酬分配体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目标责任体系和量化指标评价体系;积极稳步推进后勤实体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体制机制改革;对后勤服务实体中现有事业编制人员高于同等聘用人员的收入部分,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方式予以补偿。

 

   总而言之,十四五期间的高校后勤改革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需要多种政策间的协调配套,需要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协同适应和相互促进。要牢牢把握建设高质量后勤服务体系这一目标,力争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践取得重大突破,把推进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和创新发展作为重点,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保障充分、各地发展均衡、校园服务市场开放、服务主体多元竞争有序、学校监管规范科学严密、服务产品安全健康绿色,环境和设施建设水平、队伍专业化水平、服务标准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管理精细化水平等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发展相匹配。

 


附件:电子版文件(点击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