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归纳了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大学后勤维修工作项目多、任务大、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特点,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维修工作管理制度、坚持按程序实施维修工作、建立监督与奖惩机制分别是解决后勤维修工作存在问题的前提、保障、关键和重要手段。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后勤维修;管理
多校区办学是我国大学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明显特点。一所大学具有多个校区可能的主要原因有,为了适应办学层次提高或增强办学实力,由政府主导、经教育部批准,由两所或两所以上的学校合并后升为本科大学或成为办学实力更强的本科大学,或者是为了适应办学规模增大的需要,购买了新的校区。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大学,后勤维修的项目多、任务大、情况复杂,问题较多。后勤维修工作对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等工作起重要保障作用,做好此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大学后勤维修工作特点。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大学,后勤维修工作的项目多,既有水、电、土建、环境等的零星维修,此类维修每个单件或单项所需维修费用较少;又有大宗的单项维修项目,此类维修每个单项往往所需经费较多。维修项目的分布广,可以是教学楼、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学生宿舍、学生餐厅、学生操场,可以是办公楼、家属楼、校园环境,可以是在一个校区,也可以是在几个校区,分布十分广泛。维修管理人员大多来自原来几个学校(校区),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工作习惯各不相同。维修经费可以是学校一般性财政支出,也可以是学校安排的财政专项。
二、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大学后勤维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计划性差。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许多后勤维修项目是随机性的,有些是应急维修项目,比如有水管突然爆裂,有墙体磁砖突然脱落,或者因自然灾害出现滑坡、墙体垮塌等。往往哪里有需要维修的问题,哪里就需要及时维修。另一方面,如果某教学单位或校直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提出要新建或维修一个什么项目,后勤维修部门就得立即进行施工。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后勤维修工作是随时安排,随时实施,缺乏计划性。
2、效率低。一个大一些的维修项目,通常要有论证、立项、校内审批、竞争性谈判或公开比选、施工、验收、审计、结算等多个环节,历时较长。比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一些大的维修项目需要到学校所在地发改委备案、批复并公开比选确定施工队伍,那么备案需要时间、网上报名需要时间、比选后公示需要时间、工程施工需要时间、工程竣工后审计需要时间等,通常要经历较长时间后才能完成一个维修项目。如果维修管理人员主观上不抓紧时间,在一些环节上出现拖延,维修工作的效率就更低,往往让提出维修的部门或领导不满意。
3、维修质量不高。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一个维修项目的经费概算很低,维修队伍如果管理不精细想赚许多钱已十分困难。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偷工减料、粗糙施工是经常的事。因维修队伍的质量意识不高,业务水平较差,或者维修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不严,常常出现维修质量不高的现象。
4、管理不规范。这体现在许多方面和组织维修的各个环节。比如,因维修项目时间紧,无法完全按照程序操作;管理者从个人的好恶出发,不当确定施工队伍;维修项目负责人或现场代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施工监管不力致使施工质量不高等。另一方面,因立项时工程量统计错误、工程费用概算计算错误或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造成施工过程中不得不变更、增加新的施工内容,从而增加较多费用,出现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现象。立项论证过程中因工程量不清,往往有一些施工时必须要做的内容立项时未能考虑。如果这些维修工程只能安排在较短时间的假期中(如不安排在假期将会对正常教学、生活产生影响),施工方往往提出在价格上的过高要求,否则就待工,学校为了不影响开学时使用,只能无奈地答应他们而出现施工方低价中标最后高价结算,这也是不规范管理的表现。
三、做好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大学后勤维修工作的探索。
加强维修工作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是解决后勤维修工作问题的前提。维修工作管理干部负责维修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管、验收与审计等工作,因此,他们应该是有一定专业背景、服务意识好、责任心强、廉洁务实的高素质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后勤队伍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往往把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中能力较差的职工安排到后勤工作,“不行不行干后勤、不行不行管后勤”是多数大学中一个普遍现象。后勤人员大多来源于学校教工亲属、接转的下岗职工、部队转业人员以及学校改革分流的部分员工。职工队伍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2],不少负责后勤维修的人员要么是学历职称低、年龄大、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差的教师,要么是退伍转业军人,很少有懂维修技术、招投标法或审计知识的科班出身的人,这是当前后勤维修工作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近些年来,高校后勤维修、基建频频出现贪腐事件,跟负责维修的这支队伍素质有直接关系。因此,教育维修工作管理干部增强廉洁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他们负责、监管维修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水平是做好后勤维修工作的前提。
完善维修工作管理制度是解决后勤维修工作问题的保障。制度是管事管人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3]。管理制度是管理思想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建立要贴近学校实际,坚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2]高校后勤维修工作要有一整套与国家法律、法规相一致,与学校实际相适应,使用中简单管用的管理制度,比如要建立项目定期征集制度,除了应急维修项目和个别临时性维修项目外,学校应建立项目定期征集制度,即根据办学需要,分校区认真搜集、梳理有必要进行维修的项目,从而统筹安排,增强维修工作的计划性。要建立反复核审制度,每个同意立项的维修项目,要请使用部门认真研究确定维修内容,不能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提出变更维修内容;要请专业人员反复核审工程量,编制工程清单和经费概算,尽量减少失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维修量变更。要建立限期办结制度,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要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每个大的维修项目要安排一个处级领导具体负责。要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对较大的维修项目要依法安排监理,使监理以第三方的身份跟踪检查,定期评估,加强指导,确保维修工作有序推进。要建立责任倒查制度,要树立质量意识,力求规范管理。
坚持按程序实施维修工作是解决后勤维修工作问题的关键。程序的实质是对决策的事情在空间范围、时间秩序上的规则性要求,以保证维修工作的有序性、规范性、稳定性和合法性。科学的程序,有助于提高效率、规避风险、纠正失误。后勤维修工作的实践反复证明,程序的合规性远比结果重要的多,因此,建立严格按程序办事制度,是做好后勤维修工作的关键。
建立监管与奖惩机制是解决后勤维修工作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维修工作普遍存在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执行不严格、奖惩机制不明确、惩罚力度乏力等现象,致使维修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质量意识,甚至在维修的一些环节上故意主观犯错给施工方带来好处,因此监管就显得十分重要。维修工作监管既有维修管理人员对施工方施工过程与施工质量的监管,又有审计部门、相关领导、普通师生对维修管理人员的监管。对坚持原则、大胆负责、务实多干、成效显著的维修管理人员应予以奖励,对丧失原则、敷衍塞责、拖拉慢干、故意失误给施工方送去好处或索贿受贿的维修管理人员应加强教育,甚至予以惩罚。要形成多干与少干不一样、干好与干差不一样、廉洁与贪腐不一样的工作氛围,才能激发维修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自愿地把维修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马涛,浅谈高校后勤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企业导报,2012 ,9:206
[2]董辉,浅谈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后勤研究,2011,3:36-38
[3]《邓小平文选》,第2卷,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