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国内高校不断兴起举办各类“书院”、培养复合型精英人才。与此同时,高校后勤部门在“三服务两育人”的基础上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育人思路。但是,该如何更好的担负起后勤生活育人的重任,用劳动塑造大学生的完备人格呢?美国深泉学院的一些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一、劳动、学术、自治——美国深泉学院及其育人特色简述
深泉学院(Deep Springs College)创办于1917年,坐落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与内华达州交界处的死亡谷(Death Valley)沙漠深处的一片小绿洲。校训为:劳动,学术,自治。学院每年招收13名男生,学制两年,学费和生活费全免。在与世隔绝的沙漠深处,学生一边放牧和各项劳动,一边进行超强度的学术训练,学校一切运营管理也由学生表决自治。
深泉学院创办了近百年来,为全世界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她把“劳动、学术、自治”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旨和办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近现代教育的规律和趋势。“常年紧张的课程学习,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还有在沙漠里培养出来的自律与自我管理能力,坚韧的性格与合作精神,所有这些学生的品质无疑都是哈佛这类以培养领导者为己任的一流大学所看重的,难怪那么多学生在两年深泉学业结束后,可以轻松地转学到其余一流大学。”
视线移到国内,我们面对“钱学森之问”,面对一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群体,面对那些整日沉溺于网游的青年学子们,我们后勤该做些什么?在高校育人方队中一直作为非主力的“后勤队员”,是该隆重出场了!
二、生活即教育——高校后勤育人的“第二课堂”不能缺位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两位大师对于生活和教育的感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我们后勤人而言,应该深刻把握生活和教育的一致性,主动肩负起后勤在生活育人上的重任。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后勤要思考如何给大学生以最好的生活教育?换言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帮助大学生学会“做人”这个“立命”之题上有所作为,而不是无为缺位了。但在现实中,后勤育人也遇到了不少尴尬。
1、高校育人任务体系中后勤部门的边缘化。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育人是高校的第一位任务。但是在育人任务的分解中,各二级院系、职能部门、学术部门、思政部门乃至学生组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后勤部门往往被赋予后勤保障这一“重要任务”,忽视乃至淡化了后勤在育人中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作为高校育人有机体的一部分,后勤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着生活上的保障和“第二课堂”的教育。没有生活的教育,大学生能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吗?他们的人格能健全完善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令人担忧的是,后勤育人功能的边缘化、模糊化已经成为一个共同现象,亟待重新整合定位。
2、后勤的生活教育被学生社会实践实习越位。在强调后勤生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时候,或许有人会说,现在大学毕业都要修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学分,也在每年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难道就不是生活的教育吗?话虽如此,但是这类的实习毕竟较少,而且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嫌疑,真正的生活教育和磨炼应该在日常的、朴实的生活之中。大学生们上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和家庭的呵护,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自己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课余生活怎么安排?是和同学去网游还是去做社会公益,亦或出去打零工、做家教?寝室卫生怎么搞法?如何处理好寝室同学的关系?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怎么办?毕业离校、找不到工作、失恋了有焦虑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连大学生辅导员、心理咨询师都感觉有些棘手。但是这些就是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大学人生”,这是他们必须走的社会化之路。苏东坡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确如此,唯有在点滴生活中不断地去适应社会、更好地完成社会化的淬炼,大学生才能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这与日常的生活教育不冲突。于后勤部门而言,我们不仅提供日常的生活教育,也给了大学生在后勤参加社会实践、见习、勤工俭学的机会。本文认为“润物细无声”的日常生活教育或许更值得后勤部门去好好琢磨。
3、后勤生活教育的难以普及的原因分析。高校大学生生活教育和军事训练一样,需要主管部门强力推导,也需要大学生有效参与。生活教育难以普及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高校的强力推导。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特别是城市出来的根本不会做家务,也不愿意参加各类劳动。比如刷寝室的马桶,很多学生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刷——因为从小到大,他们是不需要劳动的,只要“好好读书”就够了,高分低能生大量存在。这是我们整个国民教育的悲哀!如果我们不强力推动大学生的生活劳动,他们该怎么去面对未来的世界?另一个原因,后勤生活教育内容乏味、形式单一,大学生不愿意去接受什么所谓的生活教育。现在出现了好多的“最牛宿管员”、“最牛食堂主任”,为什么他们受大学生欢迎,为什么大学生听他们的事迹报告时会流泪,为什么大学生离不开他们?因为他们在扮演生活教育者的角色的时候,充分利用点滴的生活素材把大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祖国的栋梁进行了到位的教育。比如对于各类生活陋习,该教育就教育、该批评就批评,从大一第一天就开始抓,大学生们就成长起来了,知书达理明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不过,大学后勤生活教育尽管有着各种不利因素,但在新时期也是有不少的有利条件的。比如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服务部门都引进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后勤管理服务队伍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提高了不少。很多大学毕业生已经担任了后勤部门一定层级的负责人,他们与在校大学生有很多共同语言,熟悉学生们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在后勤生活“课堂”上进行人生的教育。再比如,现在信息网络较为发达,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如微信、微博等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活教育。还有,全社会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生活教育,更加注重他们的人格成长。等等。这些都是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生活教育的利好条件。
三、深泉学院生活教育的做法给高校后勤生活育人的启迪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有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充裕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基本的技能……从本质上来讲,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但是我们在追求就业率、毕业率、考研率、过线率等数字的时候,已经把大学生的教育有机体肢解了,他们的成长进入了一种片面化的误区。深泉学院近百年来坚守的“劳动、学术、自治”办学宗旨无疑给我们迷茫的高校大学生教育带来一股清泉!
1、劳动洗礼灵魂,生活善造三观。深泉学院把劳动作为学生日常的必修课程,每周20小时以上的劳动为学生们换来了学费和食宿费的全免。每天早上,深泉学院的学生们早早起床看书,按照自己的分工参加劳动——整个校园的一切基本上就是靠他们和老师们运转起来的。在食堂,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轮流做饭、洗碗,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大学生们还要去牧马、挤牛奶、参加农作等等,当然更不用说是洗衣服、搞卫生这样的小家务事了。在那里,我们看到大学生们阳光灿烂的笑容,体会到他们在劳作时的艰辛和收获时的喜悦,听到他们热烈讨论学术问题时的争执声和欢笑声,被他们的互助团结氛围所感动,为他们独立尽责精神所喝彩……
无独有偶,有一篇传阅很广的文章,讲的是中日两国小朋友一次交流营的活动,日本的小朋友能帮助老师和接待家庭的家长做很多家务,但是中国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只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让我们倍感羞愧。这次世界杯,日本球迷离场的时候井然有序,把垃圾捡拾干净,甚至去其他看球区捡拾垃圾。这种素养,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是劳动!日本是非常讲求劳动教育的国度,崇尚劳动成为他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且都是从孩子开始抓起。感悟深泉学院和日本学校的劳动教育,我们的高校应该高度地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劳动来磨练中国大学生的意志和毅力,磨掉身上的娇气和戾气,培养自己的“成人”意识,不劳作不得食,养成自己作为社会和校园主人翁的责任感。要以做“寄生虫”、“啃老族”为耻,用劳动洗礼自己的灵魂,灌溉自己的心田,把劳动与读书并重,真正形成爱劳动、爱学习、爱生活、爱社会、爱祖国的良好人生态度,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系统应该建立起崇尚劳动的理念,积极有效地推行生活教育,把后勤各类岗位以及寝室、球场、附近社区等进行统计划分,让大学生们拥有广阔的劳动天地。除了体力劳动外,大学生们还可以通过智力劳动如帮助贫困居民子女做义务家教、关怀空巢老人、进行免费体检、提供法律援助、担任社区义工等等。当然,在加强劳动锻炼、生活教育的同时,要合理安排文化课与生活课的时间比例。深挖课余时间,让劳动成为时时刻刻的生活体验与人生积累。
2、汗水成就气质,艰辛提升技能。学生保持一定强度的劳动与积极的学术研究是深泉学院的一个特色。在喂马、放牧、挤牛奶、农作、做饭、搞卫生等劳动中,深泉学院的大学生仿佛中国古代士大夫“耕读传家”一般,剑胆琴心书卷气,能上马驰骋,也能席地读书,他们的体格是健壮的,他们的精神是饱满的,体现着“朝气蓬勃”的朝阳般的气质,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而他们掌握的各项生活、生存技能也是高于其他大学的学生,因为在他们这个偏远的校园,仅仅二十几名的学生和老师,对他们生活及生存技能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深泉学院的师生们在那里静静的读书、艰辛地劳动、积极地生活,岁月静好,人生乐达,他们这种精神或许是未来时代精神的坐标所在。
而反观我们的大学教育,竟然有“大学生不会剥鸡蛋壳”这样的笑话存在。我们为什么把天之骄子养得娇滴滴的?大学生就应该接受劳动的磨练,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苏大教服集团近年举办了多期大学生走进后勤活动,那些参加活动的学生有些两点钟起床和采购师傅们去市场买菜、有些在烈日下和保安一起站岗、有些挥汗如雨地清扫着路面、有些和后勤人员一起费力地向同学解释一些问题……事非经过不知难,参加了短期的后勤工作,大学生们做的最多的事是向身边的后勤人表示谢意、表示感恩。但是我们的工作人员能明显的体会到孩子们在走进后勤、参加劳动的过程中除了吃了苦、流了汗甚至流了泪之外,他们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成长,“更加懂事了”——“懂事”这个词,是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判断一个人是大人了还是小孩子的分水岭式的标志性词汇。
好多大学生在食堂里给同学老师洗菜淘米、打菜打饭、包饺子蒸包子、收拾洗刷餐具、拖地擦窗的过程中学会了做家务,不怕脏、不怕累,更加耐心、细致、宽容,他们欣喜地表示可以回家露一手了。这让我们百感交集,但是更多的是喜悦和欣慰。要倡导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养成各类美德,磨练自己的心性,提高生活的技能。劳动过程中出出汗,“还可以排毒减肥哩!”一位小胖子对我们说。其实,学生们也渴望着劳动,但是他们不知道从何着手,校园里缺乏一种鼓励劳动的氛围。所以,后勤要做的生活教育还需要很多很多。
3、团队学会合作,自治磨练责任。在深泉学院,很多劳动是需要团队合作的,比如食堂的工作,从制定菜谱、采购、洗切、烧制、供餐、收拾、消毒、摆放等都需要大家通力合作。一起的日常生活也需要互相嘘寒问暖,互通有无。对于学院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在校学生民主决定的。大到对于下一届的招生、校长及教师聘任、年度预算等,小到菜谱制定,都是大家伙商量着决定。而在日常的分工中,每个人也有着自己固定的工作,“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干好”——这是他们自己的一个共同信念。比如承担着挤牛奶工作的同学,如果早上睡过头了,那么意味着这一天全院师生不能准时喝到新鲜的牛奶了。责任重于泰山!深泉学院的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学会了负责和担当,学会了付出和奉献,很多成人应有的良好品德在他们身上逐渐得到累积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笔者参访过很多大学校园,男生公寓的卫生往往让人不敢苟同。为什么打扫不好呢?难道寝室的每个成员都是懒汉吗?不是的。大体上来看,一个是缺乏领头搞卫生的,另一个是大家不知道怎么搞卫生(后勤工作也是一门学问),再一个是大家不懂得团队合作、挫伤了主动搞卫生的室友的积极性。每天能坚持搞卫生、每周搞一次大扫除(说实话现在大学生寝室的垃圾还真多),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劳动体验了,也是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团队合作的最常见形式,可惜这样的好事情因为外部没有强力主导、寝室同学又安于现状而付之东流。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大学生已经不屑于这样的古话了,他们宁可埋在垃圾堆里、手握鼠标在虚拟的世界里厮杀呐喊平天下。
如果我们的互联网是埋葬大学生理想、麻痹他们斗志的罂粟,成了电信部门和有关机构牟利的工具,那么校园互联网的引入又有什么意义呢?深泉学院里慢吞吞和不稳定的无线网,反而让学生们找回了本来的自己!网,肯定是要上的,毕竟不能和时代脱轨。但是,我们的生活教育要跟得上,否则大学生宁愿在虚拟世界里“偷菜”,也不愿参加后勤的劳动生活了。网游中有游戏经验值的累积、晋级的刺激,使大学生有了“网瘾”;那么我们在生活教育中能否也让大学生的劳动体验值、经验值积累、升级并给予一定奖励呢,让大家以劳动为乐,有了劳动之“瘾”呢?
校园生活是大学生们的三观处于形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我们后勤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鼓励、引导大学生从一起打扫寝室卫生开始,参加到各类劳动中来,勤工俭学、义务劳动、岗位体验……高校后勤完全可以创造性的设立“后勤学院”(挂靠后勤部门,与学生培养部门联合办公),通过设立生活教育课、劳动必修课、选修课,设立劳动学分(经验值),以及奖学金、助学金等活动,聘用退休老师、高年级学生、后勤骨干担任学生们的后勤生活指导老师,给全体学子一个很好的生活教育氛围,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自己,更好的完成“大学生涯”,而非仅仅的“大学学业”。后勤部门应该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通过与其他部门和院系的密切配合,把服务育人的第二课堂真正建立起来,把大学生的生活教育的“课程”编排好、“老师”安排好、“教务”落实好,构建服务型后勤,为各培养单位落实育人任务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有为才有位,在培育大学生的正规序列中,后勤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有一席之地。
美国深泉学院的做法,给了我国高校很大的启迪。我们应该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和本质上来,把握学生成长规律,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在做中学、在劳动中磨练,努力培养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时代精英!
(作者:江苏省社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教服集团企业文化部主任、苏州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