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动态

复旦后勤公司多层次提高职工待遇、建设凝聚力工程侧记
——开展职工关怀,发挥引领作用

作者:张珣 张军鹰 杨峻岷日期:2011-10-26来源:

    高校后勤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撑和保障,而后勤系统的人力资源是后勤工作中最重要的资源。高校后勤工作要发展,就必须创造条件,满足职工多层次的需求,并为职工的自身发展提供机遇。近两年来,上海复旦后勤公司将提高职工满意度,增强企业凝聚力作为单位的工作重点,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企业要形成特色、建立优势,职工的凝聚工作至关重要。
    上海复旦后勤服务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复旦后勤公司)是在教育部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改组复旦大学下属的后勤服务机构,于2002年成立的。这也是复旦大学引入社会竞争,激发原有的后勤服务部门活力的重要举措。时至今日,高校的改革在进一步深化,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期望在随着时代而发展,复旦后勤公司必须要更加细致地研究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在百舸争流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
    《孙子兵法》有云:“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将这一思想融贯到我们的企业管理中,也就是指充分认识自身的特质,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建立起有别于一般社会服务企业的特色,从而在学校后勤服务市场中形成独特优势,发挥引领作用。
    复旦后勤公司作为复旦大学下属的后勤企业,对于高校的科研教学运作规律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并拥有一批隶属复旦编制,甘心为学校作出奉献的老职工,这是公司重要的特色之一。然而,随着公司员工的更新换代,合同制职工的比例越来越高;并且,长远来看,他们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在编职工和合同制职工并存的情况还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如何使在编职工和合同制职工在待遇上取得平衡,并让公司已有的复旦特色和优势在合同制职工身上传承下去,是公司的重大课题和当务之急。
    2009年底,公司总经理班子在公司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做好员工关怀,做对员工负责任的企业”的指导思想,将凝聚力工程作为公司的工作重点,改善合同制职工的福利待遇,并通过业务培训、职业规划、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凝聚力,让他们真正融入复旦这个大家庭。
二、多方位提高职工待遇,多层次满足职工需求。
    公司总经理班子引导公司干部学习了管理学中“需求层次理论”的思想,使大家认识到,职工需求是多层次的,而高层次的需求又以基本层次的需求为前提。思想上的统一保证了职工关怀工作顺利地以多方位、步步夯实的态势开展和进行。
1、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推行人性化管理,满足职工对良好、安全的生活条件的需求。
    以往,公司外来职工主要居住在学校的旧平房区,房屋条件差,日用电线杂乱的情况严重。公司本着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向学校提出申请并获批,将因陈旧而空置出的学生宿舍改建为职工集体宿舍。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施工,整饬一新的首幢职工宿舍楼,于2010年6月投入使用。楼内专设了公共洗衣间和厨房间,采用自动刷卡计算电费和煤气费,6人一间的房间内接入了有线电视和互联网。使得后勤公司的职工无论是住宿条件,还是娱乐条件,都有了跨越式的提高。上海的夏夜闷热难当,公司将关怀工作做到细处,一次性投资11万元资金,为每间寝室加装了空调。为了让职工使用空调也没有后顾之忧,公司给每间职工宿舍在暑期每月贴补用电费300元,以减轻他们因多用电而产生的经济负担。
    公司对集体宿舍的规范化管理是从改建设计阶段就启动的,合理布局了管理室、维修间、活动室、及监控设施的位置,并通过制订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入住职工的责任义务和安全要求,违纪处罚有据可依并能执行到位,维护了大家平安住宿、起居方便的需求。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公司以同样模式在所服务的多个校区建立起全新的职工集体宿舍。可以说,外来务工人员的住宿条件甚至超过了部分在校学生。外来的职工有了更多的快乐和笑容,也更少了些远在他乡的离愁。
    公司坚持人性化的管理,在改建新宿舍的同时,将原宿舍区定位为夫妻房区域。在这里,公司着重进行了电线管路的重排,配装了消防器材,并进行了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举家来沪务工的职工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更可以感受到安全、宁静的住宿环境。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对于合同制职工的体检工作重视度是不够的。公司下决心变革这种状况,2008年起,每年专门拨出7万元资金用于公司合同制职工的体检。每逢4月,公司联系复旦大学校医院安排医生专家,利用一周的时间专门进行这项工作。公司特地预订大客车,将远在其他校区工作的职工接到体检地点,完成体检后再将职工送回。体检既能让职工了解自身的健康情况,也便于公司根据员工的身心状况调整工作安排。每次的体检活动,公司的合同制职工都像赶集般兴高采烈,在感受到单位关怀的同时,更是在健康安全的需求上得到了满足。
2、逐步实现在编职工和合同制职工的福利平等,增强职工对复旦大学的归属感,满足他们受尊重的需求。
    2009年起,公司积极与复旦大学校工会协调,推进吸纳合同制职工加入工会的工作。合同制员工加入工会,能够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公司工会组织对各部门的工会小组长进行了相关工作培训,并在合同制职工中广为宣传,得到了广泛而积极的响应。2010年和2011年两年内,共有210名合同制职工加入工会,公司工会为入会职工举行了庄重的授证仪式,拿到复旦大学工会会员证的职工个个笑不拢口。公司努力为他们做到与在编工享有同等的工会福利待遇。合同制员工按同等比例享受暑期疗休养名额;公司也按照学校正式职工的标准,为他们补足疗休养的单位补贴部分。合同制职工加入工会,其意义不在于多了几次集体旅游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让他们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与在编职工的平等,真切地领会到“我们都是复旦人”是复旦后勤系统的理念,也真切地感觉到复旦这所百年名校是他们的家。
    高校后勤系统的普通职工,往往没有完整的休息时间,更不要说奢望外出旅游的机会了。2011年起,公司以工会组织为抓手,开展了职工“一日游”的活动。公司各部门通过轮岗,每年给一批职工安排出一整天的时间,参加一次专属自己的集体旅游,公司承担全部的食、游、用车费用。按照计划,公司可以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全部职工都出游一次。今年组织的是赴苏州一日游,尽管活动那几日细雨不止,但参加的职工却个个兴致盎然,舒畅的心情溢于言表。在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公司克服了票源紧张的困难,斥资给每位职工购买了一张世博园参观券,开拓了职工的视野,也让职工体会到了公司的平等和尊重。
    2011年,上海市对外地来沪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取消了“综合保险”体系,将在5年内全部并轨为“城镇保险”。简单计算下来,每一名外地农村来沪务工劳动者,企业需要增加的支出将达到近2倍之多。这对上海市的企业,包括我们这种属于传统行业的后勤服务企业来说,负担的沉重是不言而喻的。复旦后勤公司的领导班子认为,政策的变化根本上对职工是好事情,公司就应当秉持积极落实的态度,而不是消极地规避。政府政策细则尚未出台,公司就以人力资源部为主干成立了工作小组,随时投入该项工作。公司在干部会议和职工教育会等各种场合,对这项政策广泛进行宣传。由于转制后单位支付部分有大幅的提高,职工自付部分也会相应提高,有些职工对到手收入减少的情况表示难以接受。公司干部通过耐心的政策解释,让他们理解了改革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好处,最终都欣然答应配合相关工作。综保转城保,使外来职工的待遇与本市职工进一步平等,也是对劳动者身份平等的尊重,复旦后勤公司为此目标不遗余力。 
3、积极开展职工业务培训和职业规划,将优秀的合同制职工推上干部岗位,满足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复旦后勤公司将建立学习型组织作为公司最重要的经营理念之一,并深刻认识到,公司有责任帮助员工提高业务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平稳的职业生涯,而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发展而被淘汰出工作岗位。
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公司在各个层面开展了职工业务培训活动。比如,在宾馆,就举行服务技巧培训,在餐厅,就举行厨艺、中西式点心的技术培训。公司下属的安全质量监督部每年要组织数次安全知识培训,保证了职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公司还通过岗位轮换及内部招聘,促使职工建立起较为全面的工作能力。
    公司出资安排员工有针对性地参加外部培训班,也鼓励员工参加各类职业证书班和学历进修。近一年内,公司正在对沿袭着旧管理模式的下属宾馆进行全面改建,引入了先进的宾馆管理系统,公司积极组织宾馆的新老员工参加系统的培训,见缝插针地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
    公司领导班子积极发掘品德、业务兼优的合同制职工走上干部岗位,打破单纯由学校编制的老职工担任干部的原有状况。公司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了职业经理人担任下属宾馆的总经理,并兼任宾馆中心副主任一职。饮食中心有两名来自偏远农村的合同工,恪尽职守并勤奋钻研,均曾光荣地获得复旦后勤的最高奖——“后勤服务明星奖”,管理能力强并多次因拾金不昧而受到师生好评。公司适时将他们提升为餐厅经理,独当一面。在这些榜样的影响下,树立起了合同制职工通过努力工作实现职位提升、发挥自身价值的信心和希望,也为公司稳定了干部梯队人选。
4、在合同制职工中积极开展党团建设与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引导职工。
    复旦后勤公司的党组织和团组织,隶属于复旦大学党委和团委。由于编制不同,在合同制职工中发展党团员一度是存在障碍的。为了实现党团组织对职工群体的充分渗透,以先进文化引导职工,通过复旦大学后勤党委的积极努力,在后勤公司内部发展了多名品行端正、成绩突出的合同制职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复旦大学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团总支也得以顺利建立,并迅速发展了多名优秀青年合同制职工加入中国共青团。
    正常开展党团活动和吸收新生力量,为后勤职工实现政治上的远大追求提供了平台,也使得公司各部门在健康、进步的氛围中激发活力。公司团总支成立后,合同制职工中的团员以浓厚的兴趣自发展开了书籍、活动用品的捐赠活动,充实职工集体宿舍活动室,让这一方天地成为了自己业余生活中的文化角。    2011年,党中央号召全国开展“唱红歌”活动,公司党总支和工会牵头,组织一线岗位的普通职工组成了合唱队,聘请了专业老师教唱红歌。虽然队员们的歌声朴实而粗放,但却充满了劳动者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合唱队参加后勤系统的红歌比赛时,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并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复旦后勤公司对职工的责任,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中,同样体现在对他们生活的引导上。以党的先进文化为指导,能够引导职工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这是对他们人生的负责,也是对他们整个家庭的负责。
三、树后勤人精神,引领后勤服务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复旦后勤公司开展职工关怀、建设凝聚力工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工作中更好地贯注了服务意识,员工流动性也得到了明显改观。2010年中,公司合同制职工的员工流失率首次降低到了10%以下,而且核心岗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得以稳定下来,为学校后勤工作的稳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复旦大学数千学子投身于志愿者行列,复旦后勤公司下属的餐饮中心、车辆中心、接待中心为这些志愿者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成为我校参与世博、服务世博的坚强后盾。公司工会荣获上海市工会“当好主力军,建功世博会,展示新风采”主题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公司饮食中心、供气中心联合党支部被光荣评为上海市教育卫生系统“世博先锋行动”先进基层党组织。复旦后勤公司切实地在众多的校园后勤服务企业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复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复旦后勤公司推进职工关怀工作的巨大动力,2009年后勤艺术节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面对全体后勤职工道出的“我们都是复旦人” 的深情话语言犹在耳,而主管副校长许征教授发自肺腑的“复旦后勤人,我为你们骄傲”的赞辞则更激励着所有后勤职工献身平凡的服务岗位而无怨无悔。
    复旦大学肩负着中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又是对广大后勤服务工作者建设一流后勤服务事业的鞭策。把握现代企业管理规律,勇于承担对企业职工的责任,坚持走人性化管理之路,将是复旦大学后勤事业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上海复旦后勤服务发展有限公司
张珣:1973年8月生,复旦后勤公司总经理,硕士,复旦大学EMBA在读;
张军鹰:1973年9月生,复旦后勤公司行政办公室副主任,硕士;
杨峻岷:1971年1月生,复旦后勤公司饮食服务中心副主任,硕士;

联系人:张军鹰,
电话:021-65643129,13816757691
Email: zhangjy@fudan.edu.cn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后勤公司办公室,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