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核心价值体系
【公报摘录】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李建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核心价值体系起到重大作用,所以,把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成人们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
【公报摘录】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国际竞争进入文化之争。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李建盛:过去是武力之争,接下来是经济之争,现在正进入文化之争。从中反映出的是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因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方面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文化强国
【公报摘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高文明素质建文化强国。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文化强国”不像“经济强国”,不太好用具体指标衡量,主要是对内引领我们要重视文化和发展文化,对外其更多指的是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明显提升。
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在理念上要更重视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联系,跟老百姓文化权益之间的联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也说明光经济发展很多问题没办法解决,只有发展文化才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文化产业
【公报摘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推动文化成支柱产业。陈少峰:把文化产业提高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前也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过。这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说明还不是支柱性产业。这有几层意思,一个是有希望,一个是引导性。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文化产业本来就有潜力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另一个方面是我国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文化产业是比较好的产业选择。 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以后,各级政府才有积极性来发展文化产业。
公共文化服务
【公报摘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使公共文化惠及每个人。李建盛: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主导”,以及创新传播体系、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公共,不仅仅停留于文化基础设施这样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软件建设,也就是提升百姓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百姓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繁荣,真正使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每个人。
文化人才
【公报摘录】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人才要德才兼备。陈少峰:之前讲人才强国战略,讲人才是“第一资源”都比较宏观。这一次在文化领域将人才问题专门提出来并有比较深入的论述,这是此次公报非常重要的一个亮点。
文化领域确实存在创意人才比较缺乏、规模比较小的问题。具体到文化创意产业,高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也比较缺乏,创造性的领军人物比较少。公报将“德才兼备”放在首位,对文化领域的人才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他们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就不能发挥出“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