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一个月该花多少钱?在人人网上出现了一则文章,文章最后给出的答案是“吃饭加生活共计817.5元”。这篇文章在镇江大学生中也引起了较大反响。
大学生月生活费节节攀高
在豆瓣网江苏大学小组平台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文章详细列出了包括吃饭、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话费等大学生的基本消费,其中吃饭平均每天15元,加上每月15次的宵夜(泡面)37.5元,大学生一个月在吃饭上的花费为607.5元。再加上牙膏、卫生纸、签字笔等十几项生活学习用品及每月60元的话费,大学生们一个月需要消费817.5元才能满足最低生活需求。并且,还必须要满足坚决不生病不吃药、不吃水果、不谈男女朋友等共计17项基本条件。
“很真实,基本上差不多”,文章所述得到了不少大学生的认同。在大量的跟帖评论中,男女生之间的花费构成略有差异,不同学生的花费构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大学生们对该算法基本赞同,认为月消费一般在800至1200元之间。
通过走访发现,除了吃饭、买衣服等一些日常的传统消费外,打电话、上网等一些新的消费项目成了大学生生活开支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手机,与同学相处都难。”来自四川农村的贫困生张永军说。无论是否是贫困生,没有手机的学生已属极少数。现在老师、学生干部发布通知主要是通过手机飞信,同学之间相互联络也主要靠手机,没有快捷的联系方式必然会受他人冷落。小张说,即便是在非常节约的情况下,自己每个月也不得不多付出电话费20多元,谈恋爱的同学电话费就更多了,煲电话粥、发一两百条短信都是常有的事。
“我们宿舍4个人都有电脑。”学生刘昌介绍说,买了电脑后,耳机、优盘、读卡器等一系列附属消费随之而来,每个月几十块钱的上网费更是少不了。
“孩子要的生活费越来越多,家里真有点吃紧。”面对女儿节节攀高的生活费,靠务农、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农村老汉冯现存倍感压力。老冯说,自己已经58岁了,为了供二女儿上大学,除了干农活外,抽空还得到建筑队干活。前一段,女儿说要报培训班、考证什么的,自己也不懂,不给钱又怕影响孩子学习,只能自己节俭一点、多打点工,满足孩子。“现在啥东西都贵,孩子能不多花么?”老冯一方面希望女儿再节俭一点,另一方面决定自己加紧干活,争取多给孩子寄点。
不同家境消费反差巨大
“早餐一个包子,中午两块钱白菜加上3毛钱米饭,晚上一块钱的菜饼。”这就是江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四女生贺佳丽的全部花费,5块钱都不到。出生在宁夏泾源县的小贺,出生不久就失去了父母,和奶奶相依为命。9岁时,疼爱她的奶奶又撒手西去,好心的姑姑收养了她。由于姑姑家本身就有两个男孩,因此能挤出给她的生活费并不是很多。在大学期间,小贺几乎所有节假日都用在家教、发传单、当售货员这些兼职打工上。大学期间,小贺几乎所有必须新添的衣服,都是从江大“关爱超市”免费领取的。
在江苏大学东门保卫岗勤工助学的大二学生黄上崇,来自广西贵港农村,家中有两个哥哥,由于经济来源单一,家里一直拮据。中学时,小黄就养成了不吃早饭的习惯。入学江大后,小黄每天中午米饭加上一个菜大概花费4元,晚上吃一袋泡面,一个月300块钱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五一”小长假,小黄基本上是在勤工助学和兼职的岗位上度过的。谈起眼下的生活小黄挺知足:“学校给我发了两千块钱的助学金,还给我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再加上自己做兼职赚的钱,一个月能收入好几百呢,养活自己足够了。”
“花的那么少,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江大药学院的大二女生小麦(化名)一个月的生活费将近3000元,她很难想象几百块钱该怎样打发一个月的生活和学习。校内读书的小麦旅游、聚会一样都不少,平时同学朋友过生日还会送一些比较贵重的礼物,偶尔也会买新潮的电子产品。据了解,小麦出生在四川一个商人家庭,父母很少限制她花费。小麦最贵的一件皮草大衣价值3000多元,“平常主要买衣服的钱花得多一些”。据小麦介绍,只要是喜欢的衣服一般不太在意价格,买的比较多的是EL、ES、VEROMODA等品牌,她买的最贵的一件呢大衣花了近2000元,一件短袖衫则花了1000多元。
物价上涨、大学生消费观欠理性
“我平时最爱吃学校后门的凉皮和杂粮煎饼,大一的时候它们的价格都是两块钱一份,大二时涨到3块,今年我升到大三,凉皮和煎饼居然涨到4块了,害得我都有点不舍得吃了,不知道我上大四时,还会不会再涨……”材料学院大三学生小冯表示自己的伙食质量没有提高,而伙食费却逐年大幅增长,主要原因就在于物价的不断上涨。
对此,该校工商学院副教授宋东林表示认同,他分析说,相比社会上人们吃、穿、住、行四大方面的日常开支,大学生在吃上支出的比例相对较高,一般占60%以上。而当下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势必会对学生的生活带来比较明显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欲望强,观念超前,有时不太理性,也是大学生生活开支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宋东林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大都愿意增加支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即便如此,经历过物资短缺年代的人们,总还有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的传统思想,使他们在消费中更加理性一些。而现在的80后、90后大学生大多自幼就是在物质充裕的条件下长大,在消费中往往不会克制,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现象常有发生。
一身“阿迪达斯”的大三学生大亚就有着强烈的“名牌”情结。在江苏大学二区八栋某宿舍,大亚正在上网,7000多元的索尼笔记本旁边,放着一款价值不菲的苹果iPhone手机。“上衣400多,裤子600,鞋六七百吧。”粗略估算一下,光小张的一身行头就接近2000元。据小张介绍,他父母是无锡一家超市的老板,由于家境富裕,所以从小给他穿的衣服都是名牌。
来自辽宁的京江学院大三学生晓飞平时花钱也是大手大脚,有时一个月花费就超过4000元。除了一般消费,晓飞喜欢请同学出去吃饭。他还喜欢收藏,有段时间迷上瑞士军刀,一口气在淘宝上买了4把,每把300至1200元不等,再加上刀鞘等相关配件,总共花费了3100多元。此外,节假日他还喜欢出游,大学3年他和女朋友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江浙沪地区的知名景点。
成由勤俭败由奢。宋东林认为,无论家境贫富,都不应该丢弃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建议大学生们在消费中树立正确消费观,优先保证吃饭、穿衣等生存必须的刚性消费需求,压缩电话费、交通费、上网费等可以减少的柔性消费,避免吃饭动不动上饭店、穿衣动不动要名牌等各类过度消费行为。此外,还要尽量避免请客送礼、观光旅游、泡歌厅酒吧等一些可有可无的选择性消费。(江苏大学 彭彬 霍建伟《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