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后勤管理分会在苏州大学召开《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专家咨询会。出席咨询会的专家有:张柳华(中国政法大学)、陈一兵(中国人民大学)、黎玖高(中国人民大学)、朱卫国(江苏省教育厅)、张虎城(江苏省教育厅)、高祖林(苏州大学)、杨一心(苏州大学)、盛裕良(上海外国语大学)、董峰(太原科技大学)、黄世安(南昌航空大学)、龚守相(华中科技大学)、刘晓平(北京邮电大学)、姜翰照(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韦曙和(苏州大学)、刘庆祥(东北师范大学)、郑雅萍(浙江工业大学)、吴悦成(南昌大学)、徐世昌(安徽高校后勤协会)、张伟超(上海高校后勤公司)、费伟民(上海交通大学)、成冠润(上海高校后勤协会)、曹继建(西南大学)、张男星(中央教科所)、卢彩晨(中央教科所)、皮光纯(后勤管理分会)、李英华(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
会议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课题组组长、全国高校后勤管理分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兼后勤集团总经理黎玖高主持。他首先介绍课题背景:今年4月,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后勤管理分会承担了“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规划建设研究”课题;作为这一课题的核心项目,我们受命为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代拟“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为此,我们组织了两个团队,一个是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男星主任领导的团队,一个是由后勤分会皮光纯老师领导的团队;他们从5月份开始,分头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形成了两个草案文本。本次咨询会,重点是请与会专家提出修改意见,课题组将在消化吸收大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将两份草案综合成规划纲要的送审稿,呈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黎玖高指出:后勤社会化十年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很多,存在一系列重大的制度需求,许多命题亟待理论上深刻阐述和实践中不断攻坚,制定规划纲要需要站在宏观的视角,体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意志,体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长远趋势。未来一段时间,政府鼓励什么?支持什么?赞同什么?坚持什么?要求什么?规划纲要应该作出回答。我们希望:这份凝聚后勤集体智慧和心力的规划纲要,能够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体现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结合行业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能够成为国家指导未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性文件,特别是作为相关部委联发文件的思想基础。
与会专家围绕“规划纲要”(草案)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主要讨论的焦点如下:
一是关于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识。各位专家一致肯定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表示要坚持不动摇。苏州大学高祖林副书记指出,苏大一直坚持后勤社会化方向不动摇、不退怯,关键是观念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上海外国语大学盛裕良副校长指出,后勤社会化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要像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今后将走向精细化,静悄悄提升内涵、上新台阶。南昌航空航天大学黄士安副校长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卓著,功不可没。经过这些年改革,同一类高校,对改革持不同的观念,采取不同措施,成效截然不同,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完全迥异。
二是关于制约高校后勤改革的主要矛盾。这是讨论中涉及最多的问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矛盾。有专家指出,后勤社会化主要体现在市场化,核心是开放市场、引入竞争,但开放市场往往与服务保障质量、维稳性限价政策之间产生矛盾,这是当前制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龚守相总结其具体表现为六大矛盾:一是公益性服务与优惠政策不到位的矛盾;二是市场开放与监管体系不健全的矛盾;三是高校后勤的稳定性与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间的矛盾;四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与国家各种相关政策不配套的矛盾;五是用工政策与后勤企业劳动用工之间的矛盾;六是后勤队伍不适应后勤实体承担的重大责任的矛盾。南昌航空航天大学黄士安副校长和上海高校后勤服务总公司张伟超都认为,根源是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特别是学生管理模式与其他国家不同,即学校全面包办学生生活服务,使后勤工作艰巨复杂,公益性责任随社会发展越来越重,使后勤服务实体不堪重负,制约了社会化的进程。
三是关于解决公益性与市场化矛盾的途径。大家认为根本途径是:一方面开放和规范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引入竞争,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是落实政府、学校和后勤实体各自在实现“公益性”服务中的职责。安徽高校后勤协会徐世昌认为,公益性主要是通过国家优惠政策、政府投入解决,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公益性真正体现在学生身上。苏州大学校长助理杨一心认为,市场化主要体现在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推进服务外包;公益性服务的体现,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府投入、学校零租赁等方式,但要有国家权威部门对“公益性”进行界定,对“公益性”的实现途径进行规范,仅仅教育部还不够。东北师大刘庆祥总经理认为公益性与社会化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核心是谁为“公益性”服务买单,主要办法应当是变暗补为明补。南昌航空大学黄世安副校长认为,社会化不等于市场化,应当满足基本需要,完全靠政府拿钱平抑物价,长期来讲不现实,学校应当培植自身实体,购买优质服务,应当培植区域性后勤市场。上海高校后勤公司张伟超总经理提出“适度公益性”理念,后勤有育人、稳定的功能,公益性内涵要清晰,要有定量指标,高校伙食价格不能跟着社会物价一起大规模波动,实施措施是国家免税、学校零租赁、后勤低利。
四是关于高校后勤市场培育问题。有专家提出,要重视高校后勤市场开放过程中的市场培育问题。主要包括市场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市场主体的培育。江苏省教育厅朱卫国厅长提出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建立“有限市场”的思路,他提出了市场波动情况下如何建立“防震系统”的问题,建议2020年前培育100—200个具有高校后勤特色的企业集团,建立100个农产品供应基地。北京邮电大学刘晓平处长认为,后勤承载管理服务功能,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关系,今后十年要追求质量,要上新水平,要百花齐放,提供一个高质量保障体系,以人为本,要重视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要重视信息化,要突出科技含量。浙江工业大学郑雅萍总经理认为,未来十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推进市场开放的同时,要尽快建立行业规范和标准。苏州大学韦曙和总经理认为,管办分离,学校管什么?政府管什么?随意性太强;打造知名品牌企业,怎样扶持法?要有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自身定位建立现代教育服务型企业,实施名企工程。南昌大学吴悦成总经理认为,后勤实体处级干部不能有股份,我们碰到这个瓶颈,也希望新的规划纲要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如果不注册,后勤实体很难,受到牵制太多,管理者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这个地方,更多的是短期行为;希望发展规划纲要能够对现在存在的问题,起码我们需要解决的瓶颈,能够找到一些依据,才真正对推动后勤社会化发展有帮助。
五是关于高校后勤队伍建设。一些专家提出,经过十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体制改革还没有到位,但后勤队伍开始进入新老交替时期,“青黄不接”,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凸显。有专家提出,首先应明确高校后勤体制是否继续坚持“管办分离”的改革,学校是否还需要有自己的后勤队伍。上海高校后勤协会成冠润秘书长认为,高校后勤经济效益、政治责任谁更重要?应当明确保持政治稳定情况下,保留一支学校自己的队伍。太原科技大学董峰副校长指出,“管办分离”要坚持,但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以时间换空间;随着老人退休、自然减员,逐步扩大服务外包。安徽后勤协会徐世昌秘书长认为,无论高校自己还办不办后勤,都要建立自己的一直高素质后勤队伍,否则市场开放后,管理、监督不到位,开放也是混乱的;必须从学校编制和人事制度上考虑,如何建立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后勤队伍的制度和机制?西南大学曹继建总经理指出,人是最重要的,现在学校对高校后勤队伍没有长远考虑,可能有些片面,此外企业文化要再加强。
六是关于《规划纲要》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问题。与会专家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正处于进退两难境地,迫切需要出台这样一个改革发展规划和政府的政策文件。但这项改革的继续深化,受制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改革进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使这一规划能够对高校后勤今后十年的改革发展切实起到指导作用,对政府决策起到参考作用,就必须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处理好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既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顺应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又要充分认识和应对目前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在确保高校后勤能够平稳、有序、高效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课题组专家张男星和皮光纯都着重谈到了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前瞻性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未来十年高校后勤改革要联系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大学办学模式的变革;二是要联系我国社会服务业的大发展趋势,以及广大师生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的变化。张男星指出,高校后勤改革已纳入新的改革范畴,已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与社会紧密相关,需要内外部相关领域改革的密切结合,要研究和关注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领域的改革和调整。关于可操作性,大家认为,主要是在坚持正确的方向的同时,针对目前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制定具体的改革任务和措施,要抓主要矛盾,解决核心问题。卢彩晨博士概括为三句话:管办分离和开放市场是方向,分清责任和成本分担是关键,加强监管和队伍建设是保障。上海交大费伟民总经理认为:规划纲要一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二要对十年改革的成就进行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总结,三要体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多元化和多种途径,四要充分预见后勤未来10年改革发展任务的艰巨性,五要明确承担公益性的主体是政府和学校。西南大学曹继建总经理认为,后勤改革发展光有理论不行,还要有操作性,像建筑有效果图还要有施工图,有具体操作;大而全的东西,如果对基层没有指导意义,没有作用,不利于中国高校后勤实现社会化改革。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姜翰照副校长提出四条意见;一是分类管理,分层管理,均衡发展;二是以质量为核心,建立开放、现代、专业、生态的高质量后勤;三是突出后勤队伍建设,一个要引进,一个要培养,20%核心队伍要相对稳定;四是共振,不但高校有积极性,政府也有积极性,好多事情才好解决。
经过一整天热烈地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献计献策,为进一步对纲要草案进行修改完善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佐证。
张柳华理事长针对以上问题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含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是不断深化与发展的;对后勤社会化程度要有一个客观评价,市场对价格形成的基础作用怎样?对社会化完善程度应有判断;服务对象、政府部门思想观念处于什么状态应有判断;现在感觉矛盾焦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对新型保障体系可行性进行预估,学校是否认可?能否科学选择?学校投入能否保证?高校后勤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教育面临质量问题,后勤面临什么?应有分析。规划纲要对任务目标、保障水平、服务质量、满意度、硬件水平应有表述,高校要少办多管。规划纲要主体到底是谁?后勤改革发展主体应当回归学校。下步后勤改革动力是什么?要让学校领导感觉对自己有利。要明确后勤发展相应政策,免税、实体转制、学校投入、“零租赁”。队伍建设,重点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监管队伍。两个方案合并后,要更广泛地征求意见。
陈一兵副理事长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未来十年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研究起草这一规划纲要是教育部主管部门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宏观角度讲,我们是在为全国高校后勤描绘下一个发展蓝图;从历史角度看,我们肩负着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重要任务。根据发展规划司的意见,规划完成以后,教育部力争在明年出台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文件,并召开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工作会议,启动新一轮高校后勤改革。望课题组把专家的意见和思想进行认真总结和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抓紧时间对《纲要》(草案)做进一步补充和修改,特别是根据专家意见,整合好两个版本的优势,形成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性,既能指引后勤改革发展方向,又便于在实践工作中贯彻执行的新文本。秘书处要把这次会议的成果进行整理,向教育部主管部门汇报,继续抓好《纲要》的调研、论证和修改工作,共同努力,拿出一个教育部领导满意,高校后勤同仁认可,能够推进高校后勤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的好文件。(皮光纯 李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