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高校食堂“蹭饭”大军让师生叫苦不迭

作者:日期:2010-03-30来源:

 

        走访北大、清华、人大等多家高校了解到,为减少校外人员来校“蹭饭”,几家高校都采取了收取服务费、凭学生证购饭卡等一系列措施,但仍挡不住通过种种途径办到饭卡的“蹭饭”大军。
    办卡受限 蹭饭族转向网购。“吃完饭就出门的基本上都是在外面上班的。”北大校门口的一位保安说。据他介绍,像北大方正、北大资源等校办企业都在校内为员工集体办理了餐卡,不过,与学生饭卡不同的是,他们要交15%的管理费。
       在餐饮服务中心看到,一位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正手持证明信,在为一些外来培训人员办置统一餐卡,这种卡内充值100元只能使用85元。
        虽然小高所在的单位不能办理北大饭卡,但他手里却也有一张。他这张卡是他花200元从网上买到的。“不交管理费的学生卡也能上网买到,就是贵点,要价五六百元。”小高说,“不过长远看还是合算的。”
        食堂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学生将饭卡对外租售是明令禁止的。不过他也承认,由于餐卡上没有照片,无法辨认是否本人消费,何况每天就餐者众多,一一甄别在操作上也存在难度。
        食堂排队 高校师生叫苦不迭。 在北大学一食堂看到,食堂每天都有一款一元以下的特价菜。当天的特价菜是白菜丸子,一盘白菜上堆了五六个肉丸,只需要八毛钱。而像咖喱牛肉这样“高级”一些的荤菜,每份的价格也就在四元左右。
        “一顿饭下来,就算加上15%的手续费,也肯定到不了十元钱。”小高说,他们办公室的几个同事原来每天从附近的小饭馆订盒饭,每份的价格要20元,“吃的还比这差多了。”
        但小高们用餐方便的同时,不少高校师生却叫苦不迭。中午时分,在人大东门附近食堂看到,这里的位子已经全部被占满,五六张餐桌旁都站着端着餐盘等位的学生。一位等位女生一边不耐烦地看着身旁餐桌上几个商务人士模样、三十来岁的男士,一边小声和旁边的同学抱怨着:“天天都抢不过这些校外的。”
        学生认为就餐“福利”不如发到手中。校外人士来校“蹭饭”是否合适?北京理工大学一位后勤管理人员表示:“作为食堂,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有一些外来人员也并非不可,而且综合考虑成本,如果加收一定的管理费用,还有助于补贴食堂的运营经费。”据了解,如人大、中央民族大学、北理工等院校都采取了这一做法,允许校外人员用现金购买临时餐卡,但要缴纳10%至20%的管理费用。
        但也有一些院校明确表示,为维护学生利益和就餐秩序,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得来校用餐。其中,清华大学就要求办理临时餐卡必须出具学生证、员工证或者学院证明信,北航则要求必须提交申请表。
    高校经济实惠的饭菜价格无疑是吸引蹭饭族的最主要原因。目前高校食堂虽不再享受固定财政补贴,但近年来出现物价浮动时,北京市财政部门曾多次下发临时补贴,稳定高校菜价,同时,高校学生食堂房屋、设备“零租赁”的政策也大大降低了办伙成本。
        “既然在学校食堂用餐是学生的一项福利,还不如直接发到手里来得实惠。”人大大四学生小刘表示。她说,不少同学和她的想法相同,提高饭菜价格,将补贴直接发给学生,这样也能减少外来用餐者的兴趣。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一位专家也表示,如果将“补贴食堂”变为“补贴学生”,专项补贴资金可以得到更好的使用,实现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