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综合性大学宿舍管理模式及其利弊分析

作者:admin日期:2009-09-24来源:

综合性大学宿舍管理模式及其利弊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  芦石磊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重视课堂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树立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重视高校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高校完全学分制的逐步实施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大学生活日益呈现自主性、分散性、社区化和公寓化等特点,这使得行政年级和专业的职能相对弱化,宿舍正日益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这一点在综合性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深入分析不同宿舍管理模式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影响,对于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综合性大学学生宿舍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学生宿舍是学生休息、学习、生活、社交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之间联系最经常、交流最频繁的地方。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对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文明习惯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宿舍是学校后勤服务和行政管理的结合点,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重要场所,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

鉴于宿舍生活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提出要加强大学生的宿舍管理。所谓大学生宿舍管理,主要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会同相关部门调动宿舍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住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调宿舍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住宿学生之间的关系;组织实施学生宿舍管理规章制度、条例、规范、程序,并使学生宿舍管理活动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和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以提高学生宿舍的管理水平、优化育人环境,促进人才培养的社会活动。

从学生宿舍管理的内涵不难看出,学生宿舍管理是实现培养大学生成才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持系统。师资、教材和实验设备固然是实施教学的首要条件,但若没有良好的宿舍管理为学生创造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从根本上影响人才的培养。因此,宿舍管理不是简单地为教书育人提供孤立的、简单的后勤保障服务,而是与教学过程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它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教育,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在一个有结构、有形式的特殊环境中生活、学习、休息,担负起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宿舍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主体意识、品行修养、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正因为如此,在实现宿舍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遵循宿舍管理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大学生的特点,逐步完善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大胆开展宿舍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性大学学生宿舍管理的基本模式

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是综合性大学各项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1999年全国综合性大学在上海召开的后勤改革会议,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学生宿舍管理改革进入了比较规范完善的阶段,各综合性大学根据发展的需要和本校的特点,将学校宿舍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更加健全,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宿舍管理向着公寓化、企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三大模式:

一是隶属学生事务工作范畴的管理模式。隶属学生事务工作范畴是指参与宿舍管理的部门是以学工处(部)为主管单位,下设学生宿舍管理科或学生宿舍管理办公室为主要负责方,团委、保卫处、后勤部门及各系参加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班主任等,按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共同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学生宿舍的卫生、家具设备、水电维修、安全等,宿舍管理科或学生宿舍管理办公室与团委、保卫处及各系联系协调学生教育管理和保卫工作。其特点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全面实现宿舍管理、教育、服务三项功能的要求,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学生宿舍这块阵地。

二是后勤企业化管理模式。这是学生宿舍管理公寓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模式。公寓化管理是近几年来综合性大学改革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学生宿舍企业化管理模式。其形式是学校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然后负责统一购置备品,成立独立的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属于后勤服务集团,中心负责全面的工作,组织专人对学生宿舍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提供较全面的服务。

三是企业托管模式。这是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宿舍管理脱离学生处、后勤,学校引进社会优秀的物业公司组成宿舍管理中心,开展包括保洁、保安、水电暖收费、教育、宿舍文化建设等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是目前国内社会化程度最高、宿舍物业管理最规范、最成功的一种。这种模式以质量为原则,以效率为目标,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将宿舍管理工作划分为教育督导、安全保洁、维修工作、综合服务四条主线,分专业分层次地开展工作。

三、不同宿舍管理模式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利弊分析

我们国家现在处在不断深化改革的时期,管理体制、管理模式都在变化探索之中,加上各地区、各部门、各院校情况不一,条件不同,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学生宿舍管理尚无普遍适用的固定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已经形成的比较典型的管理模式也是各有利弊,按照三种经典模式的特点和性质,现将其分为两类,分别阐述其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影响。

1. 隶属学生事务工作范畴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利弊分析

隶属学生事务工作范畴的管理模式的优势明显,在这种模式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是在高等学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宿舍管理部门处在配合的地位。但就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分析,宿舍管理又处在支撑与重要的引导地位。大学生宿舍,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治安、思想品德教育诸多问题。它融教育、管理和服务于育人的全过程,学校几乎所有部门都与学生宿舍工作有关。学生工作部门、后勤、保卫尤为直接,而各系作为学生工作的直接组织和管理的基层单位,其关系最为密切,辅导员进宿舍的举措可以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各院系在学生处的统一领导下,以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团委可直接领导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从而有效的推动整体的宿舍文化建设。

隶属学生事务工作范畴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弊端主要体现为多头管理、分工负责,基本上是一种块状管理模式。学校各有关部门按自己的工作职能,对宿舍管理的相关环节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分工明确,责任分明,对各部门的工作范围都有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能否履行职责,对学生宿舍工作将产生直接影响。相关的职能部门如果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服务,就会产生相当大的副作用,比如:人员与物品管理的分离,各职能部门按自己的工作范围实施管理,如果协调不当的情况,就会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诿,互不介入的现象。软硬环境的分离,宿舍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学生宿舍环境的建设应当是统一的整体,不应出现分离的现象,只有协调一致才可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作为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育人工作的开展会受到一些约束。

2. 后勤企业化管理模式和企业托管模式对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利弊分析

后勤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托管模式的形成均与企业化管理体制相适应,其优点比较突出。综合性大学学生宿舍社会化改革的中心是要宿舍管理机构由行政型向企业型转变,在宿舍的日常管理中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在综合性大学的后勤企业中,学生宿舍管理中心承担本校全体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住宿,负责全校学生宿舍楼的管理与服务,其工作目标是:创造安全、整洁、舒适、便捷、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营造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同时,后勤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托管模式可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带入到综合性大学后使其成为大学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合理布局的服务设施,提供便捷的服务,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优秀的后勤员工通过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表现去感染学生,通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高尚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后勤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托管模式对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也有不利的一面。综合性大学后勤企业化管理或企业托管是以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经营的,从经济角度看,后勤企业对于在校大学生这一固定群体来说是一个大的垄断企业,涉及的点多面广,服务内容多。由于企业化管理或企业托管十分注重成本核算,劳动用工成本限制了较高素质员工的聘用,所以后勤企业在宿舍人员配备上普遍存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思想素质一般化的现象,绝大部分只有初、高中文化程度,个别人甚至没有文化,他们虽然不乏敬业精神,工作经验丰富,但毕竟与大学生的文化,年龄结构等悬殊过大,彼此沟通困难,管理能力有限,所以很难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宿舍各管理模式中,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影响各有利弊,这也是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还没有最终完成的必然体现。因此,在提高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水平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发挥各管理模式的优势,避免或减少其弊端,这样才能培育出更有活力的宿舍文化,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