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学生校长助理”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学校网速太慢,开水房的开水烧得不开,公共选修课的学分不够,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关系处理不好,想在校创业不知道须经过哪些程序……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找学校哪些部门咨询和解决?如今,在安徽大学,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都可以找“学生校长助理”。
2006年10月,在安徽大学校园内,一则通告出现在这所建校已近80年的高等学府。“学校将在学生中间挑选若干名‘学生校长助理’,参与学校管理与相关制度建立。”这一通告的发出后,立刻在校园内引起波澜。
通过报名、海选、复选、决选、组织考核及公示,安徽大学法学院吕立冬、政治学系刘凤仪、管理学院陶元浩3名学生走马上任。学校为这3名“校长助理”单独开辟了一间办公室,并为他们各自配备了电话、宽带等硬件设施。全校从普通学生乃至校长,都把目光聚集到3名“学生校长助理”的身上,期盼他们能为学校带来新的气象。
作为校长助理,3名学生根据承担的工作范围制定工作计划,经校长审批后开展工作,并定期向校长汇报工作情况,对校长负责,完成校长委托、布置的其他工作;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和处理意见;参与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订,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有权列席学校领导的有关会议,把学生的意愿带到学校决策层。
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在解释设立“学生校长助理”的初衷时说,在设立“学生校长助理”前,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往往通过班干部、辅导员一级级反映,信息流失严重,时效滞后。“学生校长助理”的出现,增加了学生与学校直接沟通的桥梁,校长能直接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面临的困惑”,知道“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这是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一种尝试。
上任后,3名“学生校长助理”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同学们反映的问题,涉及同学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得到了老师、学生以及社会的高度评价。一方面,“学生校长助理”真正代表了同学的利益,在学生与校方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在学校现有的管理体系中,使学生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该校党委书记陆勤毅认为,长期以来困扰很多高校的问题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方面管理者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变化发展趋势通过行政系统反映了解得不够完整;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以及对学生的期待通过行政系统层层传达给学生,学生也得不到明确的信息,造成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因此,让学生有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十分重要。通过“学生校长助理”这样一个通道,可以把学生的意见直接地反映过来,也可以把学校的意见传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