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物理系教授善上讲台勤下寝室
复旦大学物理系29名教授通过抽签,正式与本系2007级本科的29个学生寝室结成对子,将对学生们的专业发展和科研实践等进行“零距离”指导。从10年前启动的“公开评教”到如今推出的“寝室导师”,在复旦物理系,教授们上讲台下寝室已成为工作的常态。
对物理系来说,教授人人上讲台并不稀奇。全系教师43人,全部为教授、副教授,其中院士4人、长江学者4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每学年,他们都将完成不少于90小时的课时。除了人人上讲台外,所有的教师都必须接受全透明的学生“公开评教”。无论是院士,还是年轻学者,课上得如何,是否受学生欢迎,都由学生来评判,分数定期公开在系办公楼里。这一做法坚持至今已整整10年。
复旦大学物理系主任金晓峰说:“刚开始实行这种全透明的评教方式时,很多教授感觉有点无所适从,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在给教授们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物理系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10年前,刚开始评教时,在5分制的总分中,得4分以下的教授不少,有的甚至跌破3分。现在,几乎所有教授都获得了4分以上的成绩。
“公开评教”使教授们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的体会。因此,当物理系发出要招募学生“寝室导师”的时候,教授们主动报名、积极承担。
“从狭义上来看,我是浪费了搞科研的时间,但是从人才培养来说,我一点都没有浪费时间。在科研之余,抽点时间与本科生近距离接触,能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学习方法的问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侯晓远说。
结对仪式刚结束,第一个报名当“寝室导师”的中科院院士陶瑞宝就被学生们围住了,学生刘俊杰兴奋地说:“以前只在书上和杂志上看到陶院士的名字,现在能有机会向名师讨教,这种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陆昉教授则当场和学生聊起了学习情况,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对科研很有兴趣,但不知道从何做起,陆昉便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学校对本科生的资助计划,并建议他们跟着自己的课题组学习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