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大“就业不体面”问题亟待解决
上海市总工会9月3日发布当地职工劳动就业状况分析及趋势专题研究并提出,上海部分一线职工遭遇同工不同酬、超时加班等导致无法“体面就业”的问题亟待解决,今后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安排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上海市总工会掌握的情况表明,“就业不体面”的情况主要有四种。
一是劳动合同趋于短期化。最近一次调查的结果与2002年相比,上海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职工比例从47.2%下降到28.3%,而不足一年期限劳动合同的职工比例从12.8%上升到27.8%。
二是劳务工和临时工比例扩大。不少企业在一些基础岗位广泛采用劳务工,部分企业的劳务工人数远远超过正式工,劳务派遣在部分用人单位成了一种“低质量”的就业方式。据调查,劳务工收入仅占所有被访职工平均工资的59.5%,这违背了相关法规,也背离了政策意图。
三是劳动定额不合理导致超时加班。据调查,上海各类企业中仅27.7%的职工从不加班,有时加班的占56.3%,经常加班的占11.9%,每天加班的占4%。其中,36.8%的非公企业职工一周工作时间超过了6天。
四是部分外来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缺失。尽管上海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参保人数逐年上升,但仍有一些用人单位偷逃了社保费,较常见的做法是只为部分员工缴纳。
“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是党和国家提出的重要要求。上海市总工会根据上海当前就业形势,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的相关对策:建立就业质量评估体系,将就业政策由单纯注重数量、规模向质量数量并重转变;将“同工同酬”的执行纳入劳动保障监察项目;建立中小企业联合工会,切实维护私企职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