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粮食生产形势综述:早稻丰收在望 发展势头好

作者:admin日期:2008-07-21来源:

 

粮食生产形势综述:早稻丰收在望 发展势头好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718日在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表示,继我国夏季粮油喜获丰收之后,早稻丰收在望,秋粮生产基础较好,全年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孙政才说,2006年以来,受全球生物质能源迅猛发展、自然灾害导致部分地区减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投机资本炒作等因素综合影响,全球粮食供应偏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不断飙升。大米价格一度达到19年来最高点,小麦价格也创下了28年来新高。

“必须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的首位,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孙政才表示,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流通、储备、进出口等方面调控。全国夏粮丰收使得中国经受住了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考验。

孙政才表示,各级农业部门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从去年秋季开始就及早安排秋冬种和春季农业生产,落实政策,明确责任,强化服务,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和冬油菜面积的恢复。

孙政才说,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粮食生产仍面临许多不利因素。

近忧:

种粮效益持续下降影响农民积极性。按目前价格测算,今年因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种粮亩均物质费用支出比上年增加近100元;雇请人工费用也由去年的每天3050元上涨为5080元。

农业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今年上半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已经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上半年因灾损失粮食419亿斤,比去年同期多损失42亿斤。当前,防汛抗旱形势十分严峻。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植物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

在全球粮食供给偏紧、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空间缩小。6月份国际市场大米价格高出我国市场98%、小麦高出56%、玉米高出20%,对农产品进出口、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远虑:

粮食消费需求刚性、较快增长。目前全国外出务工和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有2.3亿人,过去这些人在农村种粮、养猪,现在已经变成买粮、买肉的单纯消费者。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需求,过去10年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的支出增加了80%以上。此外,工业发展增加了粮食需求。总体上我国每年大体增加80亿斤粮食需求。

1997年到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3亿亩,耕地质量也有所下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来越低。此外,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加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

自然灾害呈重发态势。据专家估计,过去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损失的影响在3%5%,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损失的影响可能会上升到10%15%。受自然灾害和周边国家疫情影响,发生重大植物疫情风险增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落后。农田、池塘水利设施老旧、毁损严重,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因水利设施损坏报废减少的有效灌溉面积达300多万亩。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我国农业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