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审计当问环境效益
不久前,苏州市审计局对市属一个县级市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进行例行的全面审计。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审计聘请了3名环保专家参与,在报告“本级财政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一栏中,增加了以往经济责任审计所没有的第七部分——“环境效益审计”。
据报道,这份审计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中肯地对这位主要领导在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如部分企业存在环评日期晚于企业开工日期、二氧化硫许可排污量超过目标排污量等主要问题。笔者认为,领导审计要问环境效益,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干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更重要的是对十七报告首次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响应。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为各级政府重视。但事实上,环保工作还是阻力重重,甚至可以说是步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利益冲突。因为环境保护注重的是长期利益、全面利益,往往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和短平快出业绩的地方利益相冲突,所以一些地方在保护环境上“倡导得多真正落实得少”。为彻底纠正上述不良倾向,在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何谓生态文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尽管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当前,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如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果不尽快改变这一发展模式,今后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正如苏州市审计局局长陶孙贤所说,我们推出环境效益审计,就是要明确责任,让环境也成为与领导干部息息相关的利益,从而达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要求。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同考核,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生态文明共发展不仅是广大群众的期盼,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