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重庆“两基”攻坚推进社会公平

作者:admin日期:2007-09-17来源:

重庆“两基”攻坚推进社会公平

  重庆市以“两基”攻坚为契机,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社会公平建设的重要路径,在政策取向、体制设计、机制运行上,更加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公益性,以统筹推进、均衡发展为目标,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接受公平的公共教育服务。
  直辖初期,重庆近一半区县是贫困县,全市人口80%是农村人口;只有11个区县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不到1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重庆全部完成“普九”任务,“两基”经市人民政府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比预定计划提前一年完成。
  市委书记汪洋说,教育不仅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最基础的保障作用,而且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两基”作为教育之本,首先应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入手,要保证农村孩子有一个能改善其生存状态的教育水平,不能让他们因教育权利的不平等而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
  为此,重庆始终把享受平等教育权利作为社会公平、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政策取向上突出城乡统筹:一、保证投入总量逐年增长。重庆市级财政执行教育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财政每年超收部分,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用于教育。系列举措使重庆地方教育经费投入由1997年的3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68亿元。二、把资金重点用在减少城乡教育差距上,市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经费的70%以上用于发展农村教育。2006年,重庆在中央的支持下筹措“两免一补”资金13.9亿元,免除了388万名学生杂费,对43万名农村贫困女童实行“零学费”入学。重庆“两免一补”受益比例达95%。去年年底,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35%。三、强化农村师资力量,推行并完善了中小学教师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教师支教和轮换交流制度等。重庆市去年投入2.4亿元专项转移支付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补贴,按人均每年1800元发放,并在今年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代课教师中招聘8000多名公办教师,彻底解决代课教师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四、巩固扫盲成效。在通过国家验收后,重庆继续坚持把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青壮年非文盲率由10年前的97.8%升至99.58%。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公共教育经费使用制度。重庆在“普九”攻坚中,建立了经费保障地方承担部分由“市财政出大头”的分担机制,并决定资金要向农村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全市筹措22亿元把442.9万平方米中小学D类危房全部消除;投入4.47亿元兴建农村寄宿制学校307所,新增寄宿学生6万人;投入库区学校搬迁31.6亿元,建成各类学校249所,基本满足了移民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该市还将城市“低保”家庭学生、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取消各种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适龄学生“上学贵、上学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为降低农村辍学率,重庆市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四级组织入学和“控辍保学”整体联动体系,完善了贫困家庭学生经常性资助制度。今年,市政府又拨出近2亿元专款,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学生补助标准等。小学、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分别由10年前的0.44%、4.08%下降到目前的0.07%、1.43%。
  据市教委主任彭智勇介绍,由于政府加大了对义务教育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重庆教育均衡发展得以推进:一是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率农村高于城市,生均拨款城乡之比有所缩小,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现了农村和县镇同一拨款标准。二是农村校舍增长较快,大部分生均面积城乡接近。三是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城乡间差距较小。尤其是去年重庆市彻底还清19.1亿元的“普九”债务,这对优化农村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使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偿清“普九”负债的省份。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