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大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建设
针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食品安全联防体系,吉林省吉林市确定磐石为试点市,从机制和制度抓起,探索出一套较为实用的办法,县(市)、乡(镇)、村三级齐抓共管,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实行群防群治,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食品安全“看得见的管不着”和“管得着的看不见”等突出问题。经省局推荐,磐石市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全国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县”。2007年,他们在全市大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联防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农村食品安全长效治理和有效控管的新路子。
2007年年初,吉林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安全联防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对全市农村的食品安全联防体系建设做出了安排和部署。吉林市食安委重点指导,定期调度,及时总结宣传交流好的经验做法,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截止目前,全市86个乡镇,有1360个行政村,其中71个乡镇成立了领导机构和综合监管办公室,有822个村成立了协管站。他们的基本做法:
一是建立责任到位的工作机制。县(市)区食安委明确领导分工,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乡镇建立综合监管办公室,试点村建立食品安全协管站,政府实行食品安全“特派员”制度,出资购买公益岗位,经过培训下派到乡镇开展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通过建立食品安全组织机构,筑牢政府监管责任网,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在农村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监管职责或管理职责,形成了纵向层级负责、横向协调有序的工作关系。
二是建立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从药品监督队伍、卫生防保机构、计划生育部门和乡(镇)、村干部中选聘义务监督员,建立起了覆盖村屯的群众监督网络。截止到今2007年6月底,全市各乡镇组建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督员、协管员队伍已达2730人,实现了每个村有1名协管员,上半年报送各类监督信息近6000条。
三是建立安全食品流通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列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纳入食品安全联防体系建设,在五县(市)构建食品流通配送网络,建立配送中心5个,发展村级农家店1361个。他们既重建,又重管。商务部门建在前面,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就协调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等管在后面,对配送企业和农家店的进货、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工作不脱节,配合紧密,从源头上防范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农村市场。
四是建立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工作机制。制定完善了群体聚餐、病死畜禽、食品安全事故、重点人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使细节问题有人抓、有人管、有人上门指导。对农村食品安全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测和调查,有针对性地强化了监管和整治措施。截止到2007年6月底,各乡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办公室共备案和上门指导农村群众自办的各类酒席325次,无害化处理不明死因病死畜禽472头(只),针对春节和农忙季节的饮食安全发布预警信息3次,降低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本网信息员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