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声音

6月4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实录选摘

作者:admin日期:2007-06-05来源:

 

6月4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实录选摘

 

  [王旭明]:日前,国务院批准了由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这个纲要为关心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人们提供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如何理解这个《纲要》?今天特别请来了我们教育部几位领导为大家共同解读。特别邀请来了制定《纲要》的主要领导者,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先生,教育部部长助理杨周复先生,还有《纲要》制定的主要参与者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先生、教育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季平女士,以及参与《纲要》制定的其他几位领导同志,他们是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陈伟光先生,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先生、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副巡视员柯春晖先生。首先有请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先生向大家介绍情况。

  [袁贵仁]:《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教育部第一部由国务院审议,并批准实施的一部教学规划,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决议。这部规划是一部思路清晰、任务明确、目标科学、举措坚实的纲要。它凝聚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许多同志的心血,《规划纲要》发布以后,各媒体已经做了一些宣传和解读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把大家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规划纲要》上来,我们今天再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

  下面,我先简要的介绍一下有关这个规划纲要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的内容。我介绍四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规划纲要的编制特点。这个规划纲要编辑历时三年左右,整个编制的过程也是大家学习、领会、贯彻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思想,明确思路、谋划发展、推进建设的过程。这个《规划纲要》的制定,相比以前的规划,相比别的规划来说,我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在规划编制期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专门讨论了教育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做了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在《规划纲要》编制期间,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讨论教育问题,温家宝总理四次在中南海举行座谈会,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座谈教育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陈至立国务委员非常重视和关心规划的编制工作,多次听取规划编制汇报,她亲自举行会议,对《规划纲要》逐字逐条进行了审议和讨论,所以,整个规划的制定是在中央领导的亲自关心和直接领导下所进行的。(2007-06-04 16:02:14)

二是充分发扬民主。在前期阶段,就开始对涉及教育改革发展问题进行着手,制定规划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当前的现状。肯定取得的成绩,明确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我们的举措和目标。所以,在前期开始公开向社会招标,在教育部的网站上专门设立专题网页,教育部成立了以周济部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先后多次召开专家鉴定工作会,充分吸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包括教育部门的干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包括经济界、企业界、文化界、科技界有关方面的人士对我们的《规划纲要》提出建议。因此,应当说这个规划是一个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结果。

  三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划需要落实,落实的前提是科学,同时要可行。规划制定的领导小组、专家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认真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总理的讲话,认真学习了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文献,认真学习了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规划的目标和保障条件进行了反复的测算,对规划提出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应当说,整个规划指导思想明确,提出的成绩、问题、看法比较准确。提出的措施、意见、建议比较正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行性。这是我想讲的规划的编制三个特点。

第二方面,介绍一下《规划纲要》的背景特点。任何一个规划的制定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形成的。当前,我们的《规划纲要》就是要解决背景下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的背景下应当完成的任务和可以达到,也应该达到的目标。这个规划是针对新阶段、新形势下教育战线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制定的,是按照党和国家对教育要求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教育需求来制定的。因此,这个背景有三个方面,也是我们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反复要考虑的三个问题:

一是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十五”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充分表现在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阶段,高等教育跨入了大众化阶段。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同时,各项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有些方面取得了进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等等。我们的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教育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遇到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我们这个《规划》是针对新阶段教育新的形势和特点制定出来的,这是我们考虑的一个背景。

二是这个规划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局。现在全党全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是整个大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他说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自然资源相对不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适应国家新的建设目标,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迫切要求加快教育发展,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国家要支持教育,教育要支持国家发展。同时,要强调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促进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生问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教育发展,教育公平问题是社会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求我们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和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能够上学,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就业的压力加大,就业的人口和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对我们多样化、高质量地教育需求也有增长。所有这些都对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部《规划纲要》就是要回答,在全党、全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教育应当做的事,能够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

  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这个《规划纲要》牢牢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发展事业。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全面地、扎实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持续推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我们教育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许多困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说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发展还不均衡,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直接利益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规划纲要》对在教育战线、教育领域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

第三方面介绍一下《规划纲要》的核心和主题。《规划纲要》核心和主题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体说,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时期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发展和公平是“十一五”时期教育的两大根本任务或者是目标。也就是说,“十一五”时期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一方面要抓发展,一方面要抓公平,这是两个根本任务,也是两个根本的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对教育的两项根本要求。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可以这样表述:“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在中央领导下努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公平发展。

  《规划纲要》的核心和主线,在规划发展思路和原则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在文本中间专门有一段写到“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思路和原则,这里面我刚才讲了,有根本指导思想,两个根本任务和目标。具体说有六个方面:一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普及就是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就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就是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主要任务。三是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四是以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为关键,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培养造就一大批教育家。五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六是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足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原则,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最后介绍一下《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在工作目标说,《规划纲要》更加注重国家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作为《规划纲要》来说,目标重要。任何一个规划都要有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注重国家的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这里包括四个点:

  一是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根据什么提出持续发展?就是科教兴国,这是国家战略,不是教育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根据这个要求,提出了教育要持续发展的事业发展目标: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到3000万,毛入学率达到25%。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现在的8.5年提高到9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现在的10年提高到11年以上。这些都是按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新劳动力由九十年代初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到2010年提高到高中毕业生为主。从业人员中,大专以及以上学历人员由目前7%增加到10%左右,这是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协调发展,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要求。这个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的思想。因为中国的面积比较大,这个《规划纲要》第一次系统地对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规划纲要》提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平均教育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这是对欠发达地区来说的。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应当使他们的平均教育水平逐步缩小,中部地区教育水平要明显提高,发达地区要率先发展,初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规划纲要》还特别提出,要逐步缩小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应该说是公平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是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出发,提出了全面发展目标。各级各类教育,不仅要持续发展,不仅要协调发展,还要全面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来,要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全面发展,首先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是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是发展的重点。所以,在《规划纲要》中间提出来教育五个倾斜,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求,明确要求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规模基本相当,就是高中阶段,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基本相当,使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继续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总量的一半左右。这是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是规模上大体相当。这也是不仅要发展普通教育,也要发展职业教育。这是第三方面的目标。

四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出来,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目标。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国民素质,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规划纲要》里提出来,要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使若干所高校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在培养和造就杰出人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方面我们还有不足,我们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大批的创新人才还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还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同时,高校的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增强,要取得更多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特别是为高等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在目标方面,从国家大局和全局的要求出发,提出了这么四个方面的“十一五”时期的目标。

  《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这是“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布局的三大工作重点。还有在其中特别强调了两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任务。那就是提高教育质量,注重教育公平。所以,在“十一五”时期的任务中间,把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教育都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仅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九年义务教育也有质量问题,发展职业教育也有质量问题。现在应当说,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中国的教育规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规模有了一定扩大的情况下,质量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抓住的问题。因此在《规划纲要》中间,不仅在各类教育中间都强调了提高质量,而且特别强调提高教育质量的几方面。比如提出来要把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的举措。提高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质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因此,注重培养和培训优秀的教师,鼓励优秀的人才当教师,同时要改进教师的管理制度,要鼓励教育家办学。围绕教育质量,强调要把教育质量改革放在突出位置。针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改革我们的教育模式,改革我们的传统教育方法,提出来要切实推进课程改革,加大教育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规划纲要》特别强调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因为教育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总是有些学校、有些学科水平高,有的学校、有的老师、有些专业可能质量低。因此,除了全面提高老师的质量之外,就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向全国,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向贫困地区,向民族地区,向偏远地区输送优质的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农村、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教学质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促进教育公平。大家知道,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央领导高度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温家宝总理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首先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还要大力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他认为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因此,在国务院的关心和领导下,教育部除了我们各项工作之外,重点抓两项工作,一个是就是在教育部所属的六所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一是加大资助力度,完善资助体系,保障家庭困难的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下决心加大投入做好的两件大事。这些在《规划纲要》都有充分的体现。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了加大对农村、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支持,强调东部支持西部,城市支持农村。同时要解决好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义务教育的机会,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要维护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给予考试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原则。

在工作的措施上我们要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措施包括几方面,首先明确提出了政府发展教育责任,这是一个重要措施。《规划纲要》提出了要保障人民享有具有良好的教育机会,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这里面政府的职责有三个方面:

一个是领导责任。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政府领导的责任,要求各级政府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各级政府都需要为之而奋斗的。要把教育事业列入到各级政府的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把教育改革的发展状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重要的指标,要不断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和统筹的力度。小平同志说教育是民族的根本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没有政府的统筹和领导是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的,这是明确一个领导责任。

二是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领导要重视,要研究和关心。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加大教育投入。逐步使财力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第一次明确写入了国家的规划中,这也是六中全会唯一的一个数字化指标。《规划纲要》围绕着实现4%的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提出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提出要逐步增加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要求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平等的原则,在财权中单独列项,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并向社会公布,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

  三是明确政府的管理责任。《规划纲要》提出来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管理责任。提出了要加强对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提出了要转变政府职能,要增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加强依法治校方面的管理。这是举措方面之一,突出政府发展教育的三个责任,领导的责任、投入的责任和管理的责任。

  第二方面,是第一次提出了有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项目,这是这一次《规划纲要》里的特色,或者是亮点。就是提出来一些重大工程项目,而且提出了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资金额度、时间要求。包括中西部农村学校的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重点工程,包括职业教育工程等等,这是在措施上的第二个特点。(2007-06-04 16:41:36)

  第三点特别强调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事业,一个国家发展根本是教育,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社会要支持教育。因此,《规划纲要》特别提出来要深入动员、广泛宣传,形成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和积极参与教育发展改革的局面,《规划纲要》最后特别强调这一点。

发和新的思路。

  [中国教育报记者]:我想请教杨周复部长助理一个问题,我注意到“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迈出了大众化的门槛。我们注意到在高校投入方面,政府投入占到47%,非政府投入占到53%。我问一下,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加大对高校教育的同时,如何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高校?这个比例将达到多大的数字?

[杨周复]:教育报的记者谈到高等教育的投入问题,全国的总体情况,中央部委的院校和地方的院校差别很大,中央部委的院校因为有科研收入,国拨经费以外的比例更高一点,地方院校根据地方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差别。从“十一五”高教投入的总体走势来看,我个人认为,由于我们最近5月9号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第176次常务会上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在这个文件中已经明确,在今后五年,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标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高等学校也不例外,五年内高等学校的学费、住宿费都不能调整。那么,高等学校目前他们的经费的来源,最主要的是刚才讲的,除了国拨经费以外,主要是几项,一个是靠学费、住宿费的收入,还有就是靠高校的科研收入。另外还有一些培训,就是正常的计划内教学科研以外的培训收入,另外还有校办企业的收入。在国拨经费以外,这些非国拨经费当中学费占一定的比例,目前规定五年内学费、住宿费不能再调整。其他的收入,除科研经费,这几年高等学校,特别是中央部委的学校增长速度比较快之外,其他的收入都是速度比较慢。从这个走势来看,在“十一五”期间,总体的高等学校的投入国拨经费的比例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新京报记者]:在规划里加强统筹规划,适度控制高校数量的增长,规划结构的布局。我想问一下,做这样的规划依据是什么?是不是高校的数量增长过快?是不是高校改名或者是专升本,就比较不好的情况?

  第二,《规划纲要》提出反对学校建设奢华的现象,努力提高经费的管理。现在在学校建设这一块,奢华现象是怎么样的一个程度?有没有数据?

第三,《规划纲要》里讲到改进高校教师的管理制度,这一块教育部在高校的管理上是怎样落实的?

  [韩进]:前两个问题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相关联。在“十一五”规划里,学习和思考确实有这样的思想,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十一五”期间确定的发展方针,是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加,高等学校建设规模的迅速增长,应该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以规模发展为主要的阶段性特征。这在过去一段时间,尤其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那个时间段,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在表征上确实有这样的特点。但是,“十一五”期间,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导思想来看,是要限制这些事情,并不是说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完全能够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并不是。但是,这一阶段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我们需要在规模上适当的稳定规模,控制一下发展和增长的幅度,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这是刚才你提到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我并不是否定过去发展的成绩,也不能简单地说过去发展太多了。可能不是,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段时间重点不同。至于在建设上奢华,不排除有这种情况。但从总体上说,我们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高等教育,以及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迅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建设速度确实很快,是建设了满足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的必要的教学条件。总体上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基本判断。个别有这种情况,大家也注意到,有这种大门建的足够大,很大,不必要的大,对这种情况教育部一贯是坚决反对的。站在教育的立场上,从办学的角度来说,不能允许追求奢华,不注重实效的倾向,但是并不能用这些为我们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做一个总结,这是不正确的。今后更加突出要考虑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放在追求质量上的提高,而不是去做表面上的文章。

  至于教师管理上的改革,你可能也注意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里做了原则上的表述,在里面专门有一段,但是,从工作的角度说,因为你提到的是教师的管理,从工作的角度还需要进一步落实。

  [中新社记者]:我有两个问题问袁部长。第一,我看到《规划纲要》里写到建设若干所国际知名高水平的大学,这和世界一流的大学有什么区别,有没有具体的指标?什么是国际水平的大学?第二,袁部长刚才谈到很多的教育公平的问题,做《规划纲要》的时候,对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部署?

  [袁贵仁]:你提的第一个问题,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实质的不同,规则里提到,要通过“十一五”努力,使一批大学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从全世界来看,一流大学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校情况不一样,我们既希望我们国家有一些比如说文科为主的大学,和世界知名的大学相比是一流的,理工科也有一流的。我们也希望有一批职业高等学校是世界一流的,甚至希望我们的民办高校也有一流的,因此这是总体性的概念。我们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这项工作落实。落实首先是在学科建设上。学科在世界的比较中间,是有可比性的。如果一所高校有若干个学科是世界一流的,是知名的,可以说学校是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如果只有一个学科是知名的,很难说学校也是知名的,一流的。我们现在有各种民间给大学做排行榜,我们认为只是参考,并不能作为学校的整体的评价标准。但是,从国家建设来说,我们确实需要建设若干所高水平的大学,首先是建立一大批一流的知名学科,要培养和引进、造就一大批一流的知名学术带头人。通过这些学者以及形成的学科,我们希望我们国家在学科建设上走在世界前面,这是坚定不移的目标。我要表达的意思是世界一流是各级各类学校,并不是哪一个学校,所以刚才我说希望民办大学是一流的,也希望高职学校是一流的。

  刚才提到教育公平的问题,我在开始介绍的时候提到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重要目标。教育公平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首先是要给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从目前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基本解决了,基本上使孩子有学可上。在高中阶段,我们现在提出毛入学率80%的目标,特别是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这对很多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会有更多的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现在我们是22%,经过“十一五”发展,我们希望达到25%,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就学的机会。

第二个含义,就是要给各方面的人提供一个公平的选择,在制度、原则上的公平。第三,讲公平不仅仅是政策一样,还要有倾斜。

  [北京晨报记者]:我有三个问题:第一,在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最后谈到依法执教,在五年中推进《教育法》、《高教法》,学位调整等等工作,启动《学校法》、《考试法》等一系列的法律的起草规范。因为在这几年之中,我们一直谈到一系列的法律的起草、修订工作,我想问一下,这些法律现在进展到什么样的阶段?在哪些年前我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第二个问题,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谈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坚持健康第一。目前包括大学生,现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我想问一下对于加强生命珍爱教育是怎么样的,是走入课堂之中?还是纳入心理健康课?

  第三个问题,也是在我们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谈到的,在推进研究生选拔方式和培养机制改革中有这样的话,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研究生,这是什么样的培养形式?

  [柯春晖]:我回答三个问题的第一个问题。文件中写到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几年前教育部党组提出来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立法任务,我们称之为“五修四立”,修改五个法律,另外重新起草四个法律都已经列出来了,加上一个《教育督导条例》。现在进展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有一个大体的时间表,目前《教育法》修改后的文本已经报国务院法制办,其他的几项法律修改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法律的起草工作是这样的,《考试法》和《教育督导条例》的起草工作目前正在积极进行之中,其他的几个法律的前期调研工作也已展开。

  [姜钢]:关于研究生的创新机制,研究生涉及几方面:一个是硕士,一个是博士。现在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特别强调创新,因此,教育部与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优秀人才选拔的机制和办法。

  [袁贵仁]:第二个问题我回答。谢谢你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整个学生思想教育当中一个工作重点。由于当前社会竞争比较激烈,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也由于我们现在上学的孩子独生子女比较多,没有很多的社会锻炼机会。因此,一些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欠缺,很难经得起成功,很难经得起失败,有时候因为很小的事情就会有过激的行为,这个有陆续的报道,不仅是中小学生,也包括大学生,这个问题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关注。现在大中小学都注重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大学里要求各大学设立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专门的部门,我们已经开始培训、培养心理健康指导老师,来经常地进行测试,经常地给学生咨询,经常给学生指导。更主要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加强学校的集体活动,使孩子们,包括大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接触同学,得到更多的关爱。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于青春期,甚至季节,如春天容易产生抑郁等,有些问题我们加强引导之后,过了孩子的年龄阶段,可能就把问题解决了。我们希望每个孩子进学校都是健健康康的。改革开放前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特别的重视,甚至当成伪科学,现在这件事情已经摆到我们重要的工作日程里面来。就是要从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更多的关爱每个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情绪,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更多的融入到大家庭里来,享受到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渡过这个时期。有些问题并不特别的严重,但是一时想不开会采取极端行为,这方面的工作希望媒体也给予积极的支持。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很重视,但学生并不是全社会心理疾病最重要的群体,因为现在有心理疾病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社会群体。为什么大家关注学生,因为大家比较重视,如果一般人有心理问题自杀了,可能大家没有过多的关注,对学生来讲,家长关注,社会关注,就是说大家对孩子看的比较重,对学校的工作比较关注。但是,我要说整个社会处在这个阶段,发展迅速,各种压力比较大,如就业的压力大等等,因此,在这个阶段里,各个群体都有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另外,和国外相比,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差的,因为我们有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工作是比较细致的,只是难免有一些疏漏。国外因为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也很多。现在每年的5月25号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日,各个学校都组织一些活动,把它变成长效机制,使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既学习好又愉快、健康成长,生活幸福。我们将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Warning: Unknown: write failed: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28) in Unknown on line 0

Warning: Unknown: Failed to write session data (files). Please verify that the current setting of session.save_path is correct () in Unknown on lin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