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不会破产
对于吉林大学3月底自曝负债30亿元,并在校园网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一事,4月17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已开始高度重视其他高校出现的同类事件。
据审计署提供的数据:到2003年末,清华、北大等18所高校共负债7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到了82%,王旭明对此解释说,这是国家自1998年高等教育扩招后投入不足引发的一系列结果。
他说:“1998年就扩招了45%,之后每年都以5%~10%左右的速度扩大招生规模。”但在扩招时,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没有达到它接受这么多人所需要的程度。
于是,很多高校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学生上大学要缴费,实行高教成本分担机制。一般学生的缴费标准在6000元左右,他说:“这块应该说是学校很大的收入。”
二是贷款,也就是“通过用银行的钱办学校的事、用今天的钱办明天的事,应该说通过贷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王旭明指出,绝大多数学校通过贷款这种形式促进了高校发展,弥补了国家投入不足。
同时,王旭明特别对“高等学校会出现一批呆坏账,像企业一样,资不抵债,最后破产,我们国家将出现一批这种高校”的说法,表示不同意。
那么,如何化解高校财务危机?王旭明昨天明确表示,教育部已下发了几个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对贷款要有科学评估、规模控制,同时教育部有关部门已对各个高校贷款建立了预警模式,如果某个大学贷款超过模式警戒线,就不能再贷款了,也就是对高校贷款风险进行科学评估。
而且,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他说:“仅仅国家奖学金、助学金,2008年就要达到200亿元,”这样可以大大缓解高校资金的压力,“因为学校有一部分账,所谓欠的钱是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交不起学费,学校就要拿出钱来弥补上,现在变成国家拿钱。”
王旭明还特别指出,高校扩招之后贷款建的宿舍、实验室、教学楼,这些硬件不是建一次就坏了,要使用几十年,“会有一个长久的使用效率,所以今后学校的建设压力会逐渐减小。”“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增长,随着学校建设压力的不断减小,随着科学管理的不断加强,贷款问题是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