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再次将目光聚焦安全生产:人的生命最宝贵
3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30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国外安全生产的制度措施和加强我国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主讲人是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刘铁民研究员和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范维澄教授。
“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之后,第一次中央集体学习便点题“安全生产”,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中央领导的认真和专业让我吃惊”
谈及这次“讲课”的经历,刘铁民研究员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很是感慨:“集体学习是个非常好的传统,中央领导同志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和专业精神让我吃惊,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深切关心令人感动。”
100分钟的时间不算长,但对于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可谓宝贵。刘铁民透露,按惯例,一般为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准备时间要半年以上,而这次从领导点题、中办发出通知到学习,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学习中,各位领导人非常认真,在有现成讲义的情况下,有的领导同志都密密麻麻做满了笔记。
同时,中央领导同志对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当前形势可谓看法精辟,了如指掌,与讲解的学者形成了互动。“中央领导在学习中提出经济转型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我感到颇具启发意义”,刘铁民如是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次学习,范维澄教授和刘铁民研究员所作的《国外安全生产的制度措施和加强我国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的讲解报告共分四部分。其中,范维澄教授负责讲解“国外安全生产现状和发展过程(当前世界安全生产概况,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阶段性特征等)”、“国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包括法制、文化、科技、教育、经济、应急等各方面)”两部分;刘铁民研究员负责“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和现状(过程、现状、原因、有利条件,如何实现跨越等)”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基本国策、全民安全素质的培养、责任制的建立、科技创新、经济政策导向投入等)”两部分。
刘铁民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央领导人对安全生产的法制建设、包括监管机构设置等在内的体制建设、长效机制(如依靠经济政策、科技进步的力量防治安全事故)的建设等问题都十分关切,“这体现出领导人高瞻远瞩的综合考量”。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为什么将本次集体学习的主题锁定在“安全生产”上?学习中,胡锦涛总书记的一句“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便是最好的回答,这其中凝聚了中央领导集体对安全问题的关切。
从“带血的煤炭”,到化工厂爆炸和多起重大交通事故、再到水系河流的污染……“安全”不再仅仅局限于“生产”,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这既是从中央、媒体到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刘铁民研究员告诉记者,“十五”期间,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颁布实施《安全生产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改革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确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加大安全投入;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专项整治,依法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
尽管如此,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来自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统计表明,一是事故总量大。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二是特大事故多。2001~2005年,全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5起、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117起。2005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134起,比上年增加了3起,死亡人数增加了 17%。其中煤矿58起,增加了34.9%,死亡人数上升66.6%。特别是发生了4起百人以上的矿难。三是职业危害严重。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民工目前成为职业危害的主要受害群体。
究其原因,客观来看,我国正处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事故“易发期”,随着工业化加速推进、社会快速转型,经济粗放式快速持续增长,交通运输规模急剧扩大,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这些都是造成事故伤亡人数增多、重特大事故频发、职业病趋于常见的原因。但刘铁民强调,“易发”并不必然等于“频发”,我们完全可以跨越这个阶段。
而更为深刻的原因则在于“政令、法规在贯彻中打了相当的折扣,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去年11月底黑龙江七台河发生的煤尘爆炸事故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面对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你们怎么落实《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的质问,七台河东风煤矿矿长和总工程师竟一脸木然,不知何谓。而正是这家煤矿,连续3年被黑龙江省评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明星矿”。国有大矿尚且如此,更别说一些小矿了。“中央的部署就多停留在了会议、文件、口头的层面上”,刘铁民分析说。
而安全生产水平基础薄弱也是事故频发的一个现实原因,这当中包括法律、技术两方面的弱势。相关法制不健全,导致很多人抱着侥幸心理去追逐高额利益。安全事故具有偶然性,不一定会发生,而利益看得见摸得着,在惩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往往会置“安全风险大于利润风险”的法则于不顾。
所以刘铁民研究员在很多场合都主张,应该通过修改刑法或颁布司法解释加大其安全风险成本。从技术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很多企业的技术条件都跟不上生产发展要求,同时市场竞争又很激烈,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的追加投入很少放到改善安全条件上来。
“正是因为观念上的欠账,才造成了投入、技术上的欠账,而这些欠账正是事故频发的原因”,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宏永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今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的提法还并不多见,而这正是这次政治局学习的一个关注点,这与之前提出的“安全发展”一脉相承。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安全发展”的概念首度出现在党的重要文件里。
“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安全生产指标首度出现在五年规划中。
“‘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在‘十一五’《规划纲要》里,首次纳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两个综合反映安全生产状况的规划指标。
不仅如此,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也首次将上述两个综合指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和“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两个专项指标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
这些新提法的出现,标志着从“安全生产”到“安全发展”这一理念的变化。
“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讲到精彩之处,刘铁民研究员顺手拿起手边的两支铅笔给记者做形象的演示:从“安全生产”到“安全发展”,这决不只是称谓、说法、概念的变化,这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义。“安全生产”只是一项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没有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发生直接联系;而“安全发展”则是一种理念,是对经济发展方式和道路的选择,将会以一个宏观的高度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到统领作用。
曾独创“橙色(安全预警色)GDP”概念的刘铁民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在9%~10%是事故多发的时候,保持在8%以内则对事故发生频率会有一定的控制。
而“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并把“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等内容变成了硬性指标,将其作为今后国家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正体现了“安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在具体执行中的落实。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已成为从上到下的共识。
国家安监总局的一位负责人指出,“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概念,“安全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和保障,把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使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安全发展,就是要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并真正摆到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各类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上来,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等的同步提高。
关键在于全方位落实
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中指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
“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落实”,谈及此,袁宏永教授分析说,“安全发展”需要从安全的角度上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要踏踏实实地按照科学规律来研究不同灾害、不同事故背后的客观规律,并指导安全工作的防范、治理。
在他看来,“安全发展”不仅要在观念上、认识上高度重视,关键还在于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建立“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决策、救援-恢复、重建-总结”的立体化体系。“要将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上来”,袁宏永告诉记者,事故的发生本身具有一定规律,可以通过研究其确定性,提前预防;而事故的发生也有随机性,这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监督。
“事故的总结也不可忽视”,袁宏永分析说,对事故的总结可以对以后的防治工作起到切实的作用,减少类似的事故频频发生。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大的成熟的事故灾害案件库,“让局部的灾害、事故的经验教训,变成全国灾害、事故防治的财富。”
“在安全发展上,我国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避免别人走过的弯路”,刘铁民认为,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有更优越的制度作保证。能在同一个目标的指引下,集中各方力量、短期内解决重大问题。“比如,两年内关闭5000余个小煤矿,又有几个国家可以做到呢?”
说到这,袁宏永提出,尽管从国际上来看,安全工作都是由政府主导,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是不够的。他分析说,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企业在安全工作上的责、权、利是统一的,需要更多地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把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岗位。
而政府主要应在事故灾害的规律性研究上加大科研投入,制定安全工作的各项指标用以指导、规范安全工作,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法制环境及手段,使遵守安全生产标准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
另一个方面,我国保险业在安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还很薄弱。袁宏永告诉记者,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让保险业在安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国家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和出现事故后的赔付标准,企业在生产前就先算好经济账,为了降低风险和损失,企业便会向保险公司投保;而保险公司则会检查企业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只有符合才能够投保,而且保费的高低也会因此有所不同。“保险公司不仅应该是安全预防研究的主力之一,其保险安全监督更是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起到监督的作用”。(文/《瞭了望新闻周刊》记者袁元 苗俊杰)
资料:
科学应对开县井漏事故
3月31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中石油开县井漏事故现场压井指挥部获悉,历经3个小时的罗家2号井压井工作基本完成了堵漏任务,施工作业中无一人员伤亡。
3月25日,四川油气田罗家2号井发生泄漏事故。据中石油集团办公厅副主任施哲彦介绍,3月31日3时33分,罗家2号井封堵压井施工按照“特殊凝胶堵漏压井技术施工方案”正式实施,经过现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近3个小时的紧张作业,6时18分施工结束。经关井观察,效果比较明显,基本完成了堵漏任务。
罗家寨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500多亿立方米,为四川油气田“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区域。罗家2号井为罗家寨气田一口预探井,2000年5月完钻,测试日产气量63万立方米。
井漏事故发生后,井队迅速通知高桥镇和开县政府,开县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80辆大型客车疏散转移群众,疏散到县城的群众被集中安置在5个安置点,每个安置点都设立了食宿、医疗、安保小组,确保群众在吃、住、医、安全等方面得到较好保障。
当天,政府公开通告高桥河下游居民不要饮用河沟水,中石油技术人员以及重庆市环保、气象等技术专家还在事故区周围展开了空气、水质情况监测,并随时向公众通报。
事故发生后,开县在不到5小时内转移了1万多名群众到安全地带,没有出现一名群众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