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依然是高等学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韩 进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新的形势,必须加大力度,不断深化。在已有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理清思路,有益于促进改革加快步伐。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高校办学模式下,各高校自办后勤,计划机制和行政管理机制是后勤运行的主要机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不但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保障能力跟不上需要,还消耗了高校领导大量的精力,使他们难以集中精力抓教学科研,后勤保障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改变这种状况,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长久发展,国务院决定下大力气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之后,又连续三年分别在武汉、陕西和北京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布置工作。在此期间,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配套政策。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后,教育部依然将这项改革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了保证改革的有序深入,教育部有关部门扎扎实实地组织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探索了政府高校后勤管理职能的转变,组织、依靠、指导民间力量,开展了理论研究、抓典型、人员培训和经验推广等工作。6年来,各地政府和各高校认真贯彻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改革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产权制度等方面全面探索改革,有效地推进了投资多元化、实体企业化、机制市场化、服务产业化和队伍专业化,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改变了以往完全依靠财政资金各自建设后勤设施的做法。采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的新机制,大大加快了后勤设施的建设速度;1999年——2004年的六年间,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7200万平方米,为1999年前程50年建设总量的3倍;全国新建学生食堂1000万平方米,为1999年前程50年建设总量的2倍。生均住宿面积由1998年的6.35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8.43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由1998年的1.21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30平方米。
二是逐步分离高校办后勤职能,引入社会优质服务资源, 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全国高校普遍实现后勤实体和学校行政系统分离的基础上,一批后勤服务实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注册为独立企业法人,真正实现与学校的分离,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活力。他们在保证做好校內服务的同时,壮大了企业,也推进了其他高校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开放市场,引入社会优质服务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涌现出一批跨学校,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服务企业。
三是高校后勤管理水平迅速提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要求下,队伍建设、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各高校与后勤服务实体积极探索管理方式、管理技术的创新,并引入了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和以标准化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手段。同时,高校后勤日益重视思想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以上方面的努力,有效地促进了全国高校后勤管理科技水平、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6年来,在政府投入不多、尽量不增加学校负担的情况下,后勤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均有显著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食宿条件、校园整体面貌及周边环境的改善,使高校办学活力得到显著提高,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从1998年毛入学率9.8%,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700多万人,发展到如今毛入学率19%,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000万,后勤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没有高校后勤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不可能实现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所以能够在平稳有序的情况下,取得突出成绩,主要经验有几条:一是坚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改革。二是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省与省会城市及有关部门协同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民间组织密切配合,系统开展工作;高校主动改革,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实施机制。三是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坚持健全市场推动和企业方式运作的机制。剥离后勤服务实体,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建立市场监督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四是突出重点。在全面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同时,重点抓好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建设、改革与管理;五是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解决难点问题;六是因地因校制宜,在明确最终目标的基础上,把握节奏、选择适宜的改革途径和实施办法。
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还远不能适应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此形势下,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集中力量,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向深化改革、提高质量转移,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就全国而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尚远未完成,绝大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后勤虽然已不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但依然存在着制约因素:
一是后勤运行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后勤服务市场尚未建立健全,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程度还十分有限,绝大多数高校的改革还只局限于后勤设施的建设和校内后勤资源的整合,而校外大量优质后勤服务资源却没有得到利用。一校一户办后勤,难以实现专业化、集约化,不但后勤的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与现代化水平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是学校领导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由于自办后勤,一切管理和安全稳定的责任均由学校承担,学校领导不得不深入细致地关心后勤工作,特别是为了保持稳定,学校领导不敢对后勤工作有丝毫懈怠。因此,他们还要在后勤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力量,依然难以集中精力抓教学科研。
三是学校承担着办企业的风险。后勤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但绝大多数后勤服务实体尚未注册为独立法人企业,真正脱离学校。注册的后勤服务实体也多数属于学校独资企业。后勤服务实体要经营、要发展,就必然有风险,目前情况下,一切经营管理和投资上的风险依然由学校承担。
四是后勤依然是高校中最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方面。学校自办后勤是服务的提供方,师生员工接受服务是被服务方,双方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这是造成不稳定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师生员工还存在着福利观念,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服务质量和价格的要求逐步提高,而后勤运行效率低,质量和价格难以满足需求,选择优质服务的机制又未建立起来,因此服务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随时都有可能引发师生员工对校方的不满情绪,并有可能造成不稳定问题。
目前,在少数先进高校已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达到了改革目标,但绝大多数高校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当前高校后勤中存在的一切问题的出路只有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依然存在巨大潜力。
不仅如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高校后勤市场是国家统一市场的一部分,正在逐步按照国家的要求开放市场,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在这一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下,只有抓紧深化改革,才能把握主动权,停步不前或倒退,必将处于被动地位。
当前,由于思想观念、相关人员素质、切身利益、市场环境不成熟、事业单位改革滞后,以及相关方面政策不配套等因素的影响,深化改革举步维艰。面对重重困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下大力气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三、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创造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新的辉煌
教育部始终没有放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2005年工作重点中又明确提出:“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健全市场推动和企业方式运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改善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关心群众生活,办好学生食堂。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宿舍管理各项政策措施,推行大学生按班级住宿和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面对阻碍改革的诸多障碍,如何才能落实好教育部提出的改革任务,有效推进改革,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要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注重策略:
1、抓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这一关键环节。目前高校后勤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合理,不利于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抓住“健全市场推动和企业方式运作的机制”这个关键,必须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引入社会优质企业(包括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服务实体),将后勤服务实体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注册为独立企业法人,建立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只有如此,才能逐步建立起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后勤资源才有可能实现充分的优化配置。
一些同志认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市场推动、企业方式运作”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矛盾。这是一个误区,也是当前阻碍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认识问题。应该看到,企业虽然以营利为目的,但优质企业更注重品牌、企业形象和长远发展,专业化、集约化、科技化、系统化程度高,更有条件降低成本,更有能力体现教育规律。同时,在新体制、新机制下,市场依然掌握在学校手中,学校通过市场与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既可以选择优质企业、淘汰劣质企业,也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监督管理等市场手段,控制价格,保证质量,引导企业遵循教育规律。近年来,一些走在改革前列的高校在新体制、新机制下,后勤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师生满意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在新体制、新机制下,尽管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总的后勤服务保障却能更好地体现教育规律。
2、抓好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这两个重点。学生食堂和公寓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最易引发不稳定问题,在全面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抓好这两方面工作。要通过新的机制,加快硬件建设,完善软件管理,切实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一些高校以 “保证稳定”为理由,放弃学生食堂和公寓的改革,是极端错误的。回顾历史,我们应当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学生食堂和公寓中存在的不稳定问题,不是改革引起的,是几十年固有的。因此,采取保守不变的办法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改革才是解决稳定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改革先进高校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只要认真学习、借鉴,精心操作就一定能够成功,也完全可以避免改革过程中的不稳定问题。
3、要进一步明确:体现“公益性”的责任在政府和学校,与企业无关。我们推行的后勤社会化,只是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利用各方面优质资源,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并不是一切推给社会,什么都不管了,后勤服务中“公益性”的责任还是要有政府和学校体现。要认识到,通过先进的经营手段降低价格是有限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没有利润就没有积极性。缺少了企业的积极性新机制就无法建立。因此,在后勤市场运行中,不应强令企业赔本经营,必须给企业留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公益性”,只能通过国家和学校的优惠政策和投入来实现。
4、要选择适合本校的改革途径。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实现途径可以不同,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简便有效的办法。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并在争取做大做强。这种做法实际上不是对每一所高校都适合的。对后勤正式职工多、市场环境不成熟的高校,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是必要的,对其他高校的改革也是有益的。但是,由于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难度很大,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后勤正式职工比较少、市场环境成熟的高校,最好的选择是不办后勤服务实体,直接将办后勤的职能交给社会(包括其他高校分离出来的优质后勤服务实体),这种做法更为简便,且在短时间内即可显示突出效果。学校之间没有必要比较谁的后勤实体强大,应该比的是谁有能力快速稳妥地达到改革目的,建立起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后勤保障体制。
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也应讲究策略。目前多数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主要是在靠自身的努力实现发展,这种办法也是不科学的。策略的办法应该是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5、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的努力,逐步使他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由于高校情况各不相同,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在认清改革目标的同时,还应面对现实,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既要勇于开拓进取,又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稳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