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声音

在线访谈——教育部宋德民副司长谈高校后勤改革

作者:admin日期:2005-09-08来源:

 

在线访谈—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谈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在我国原有的高校办学模式下,高校后勤保障完全靠政府的财政支撑,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后勤服务部门,专门负责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服务。这种办学模式和后勤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的必然产物,其弊端:一是自办后勤垄断经营,学校没有选择权、后勤缺乏激励机制,以致后勤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均较低;二是自办后勤要养一支队伍,学校要耗费很大精力,严重干扰了学校领导集中精力抓教学科研;三是仅靠政府的财力,无力支撑高校办好后勤,更无力应付高校的扩招和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改变这种办学模式和后勤运行机制已成为可能。于是,从80年代初,部分高校逐步开始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但是,从总体情况看,改革的进展远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后勤设施的不足,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为使后勤保障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下大力气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之后,又连续三年分别在武汉、陕西和北京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布置工作。在此期间,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号)等一系列有关文件和政策。5年多来,各地政府和各高校认真贯彻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改革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绩。一是改变了过去完全依靠国家财力建设高校后勤设施的做法,建立起了政府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建设高校后勤设施的新机制,大大加快了建设速度。在高校连年扩招,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学生的食宿条件,不但没有下降,还有较大改善;二是办后勤的职能正在逐步从学校分离出来。高校普遍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模拟企业运行;有些高校的后勤实体已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注册为独立企业法人,实现了与学校的彻底分离;有些高校部分或全面开放了后勤服务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变,以及市场机制的引入,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后勤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有效地保证了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化改革中面临着诸多困难。我部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为慎重操作,避免失误,近年来未采取大张旗鼓的行动,但始终在扎扎实实地积极组织探索深化改革的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通过理论研究,理清了改革的基本思路;二是一批先进典型高校以自身的改革实践,突破了难点问题,并证实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三是探索了一条通过政府职能转换,积极稳步推进高校后勤改革和管理的有效工作思路。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采取多方面措施积极稳步地推进此项改革。我们坚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能够成功。


Warning: Unknown: write failed: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28) in Unknown on line 0

Warning: Unknown: Failed to write session data (files). Please verify that the current setting of session.save_path is correct () in Unknown on lin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