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探索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新模式

作者:admin日期:2005-07-06来源:

探索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新模式

中南大学物业中心      黄亮姿


       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建设学生公寓及配套设施时采用了地域集中式,人们把相对集中的学生公寓及生活配套设施形成的社会化特征明显、用于学生生活、学习的专用区域称为“学生社区”,一般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公寓、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学生生活学习、休息、交流、娱乐、个体或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学生每日课堂教育外的16小时基本是在学生社区里度过的,学生社区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学生在社区不仅需要休息、娱乐,更需要学习创作,所以,学生社区还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人格自我完善的重要场所。大学教育已经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情,还体现在教职工与学生的密切接触过程中。学生社区的职能不仅仅是管理和服务,还包括教育;学生社区不仅仅只有一张床,还要有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交往、高雅文化的熏陶和集体的锻炼。总之,学生社区要成为使学生心情舒畅的家园。
为此,探索构建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新模式十分必要。
    一、建立组织化,规范化的学生社区
    高校学生社区主客体的多样化,决定了社区学生教育管理具有多维度、多层面和多样化的特点,应成立学校党委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社区党团组织、社区学生会、社区物业管理服务部等组成的管理机构(简称为社区中心)。 中心下设综合办公室、公寓管理部、环境监测部、安全管理部、对外联络管理部、物业维修管理服务部、文化建设部、人力资源部、资产管理部、洗浴开水洗衣部等,共同开展学生社区中心的工作,促进社区管理的组织化,同时,还应成立一支学生自我管理队伍(楼管委会或学生自律委员会),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与建设中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了健全的组织机构,还应开展规范化的运作,首先,应制定一系列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如《学生公寓楼管理目标》、《楼管主任宿舍管理员、保洁员、保安岗位职责》、《安全责任制》、《社区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规定》、《文明寝室检查评比标准》、《社区物品进出规定》、《学生晚归管理制度》等等,规章制度的制订与严格实施,便于提高公寓内学生的文明素质,减少违规违纪现象。只有在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在学校、社区、物业、学生各方的责权利的协议、合同、承诺、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才能使社区中心做到处处依法办事,令行禁止,使学校、社区、物业部门和学生都能依照法律这把尺子,对照检查和约束自己,规范自身的行为,实现管理科学化、法治化。
    二、构筑智能化、信息化的学生社区
    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企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信息化,信息化的基础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因此,新型的学生社区应充分发挥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
    1、社区智能化   实施“安全防范智能化工程”,安装并应用智能化、高技术安防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用电智能化系统等,便于社区中心实施安全管理,减少被盗,火灾等事故的发生,解决人为工作不能解决的问题;实施“公寓管理信息系统”(MIS),将所有员工学生进行造册登记,并将学生在社区的表现随时输入网络,使用公寓门禁系统,学生通过刷卡进出本公寓楼。该系统不仅有利于查找学生的相关资料,不用查房就可掌握学生是否回公寓,而且能阻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公寓(当前一些被盗现象反映许多偷盗者外表酷似大学生,他们躲过值班员的眼睛擅自闯入,顺手牵羊拿走学生的手机、钱包等),对于学生在社区的表现实行的奖惩情况,也可直接从系统中找到。
    2、社区信息化
    社区中心可以考虑开设社区网站,利用网络给管理者与服务者之间提供交流平台,宣传学校和社区的政策法规,发布社区的工作动态,宣传社区文体、娱乐活动消息,吸引学生参加社区内的各项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同时在网上还可及时收集学生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报修也不用通过打电话、填报修单等层层上报,而是通过网络报修,简化报修程序,对于服务态度不好,管理不善的事件,学生还可通过网络直接投诉。
    社区管理实现了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本部门的管理自动化、智能化,促使管理模式的合理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数据的精确化,管理效果的最优化,管理效率的最大化,管理质量的标准化,还能为高校教育管理实现整体信息化创造条件。
    三、打造人文化,德育化的学生社区
    1、人文文化进社区
    人文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学生社区建设的人文素质教育重点在于提升社区环境文化建设的文化格调和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因此,学生社区应从活动室的功能设置上、命名上体现人文化的特点,可考虑开设文学创作室、各类社团活动室、书画室、阅览室等,用高雅的名字来命名;可在人流集中的走廊过道开设文化长廊,张贴至理名言,人生警句,著名油画,在公寓门厅挂校训等,宣扬人文精神,烘托出一种人文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熏陶;同时还可举办高文化品位的人文知识讲座,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指导开展科技创新和学习活动,掀起读书学习活动高潮,引导学生在社区内参与高雅的覆盖学习型、运动型、娱乐型、生活型的文化活动。各种学生社团是学生群众性文化的活动组织,社区中心应给学生社团提供开展文化活动需要的活动室和场所,鼓励其在社区内开展文化活动,倡导先进文化,例如社区可成立英语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科技协会、环保协会、读写协会、体育协会、创业协会等等。学生社团的入驻,能丰富学生社区文化,有效地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进程。
    2、德育文化进社区
    德育文化进社区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人格。学生社区应设立心理咨询室、谈心接待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经常深入学生公寓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发现并解决学生中的热点和困惑,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进行心理疏通、成才辅导,还可将学生在社区的表现与大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挂钩,规范学生在社区的言行。武汉工学院目前已在学生公寓推行大学生思想品德实践行为学分,他们在《学生思想品德实践学生管理办法》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总学分为3.5学分,其中一年级理论课1.5学分,实践学分0.5分,二、三、四年级各有实践学分0.5分,这些0.5分都掌握在学生社区中心的手中,如学生在社区内破坏公共财物、寝室卫生不合格、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等,均要扣1-10分不等,若受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处分等要扣10-20分不等。未拿到学分者不仅取消其入党资格,次年还必须重修思想品德理论并经考试合格方可获得0.5分,若理论考试不及格,则不能取得学位,未取得所有0.5分者,不能获得毕业文凭。学生思想品德实践成绩由社区中心按周考查,按月汇总,按期分布,按年考评,成绩计入学生档案。通过一年多的试行,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公寓内的卫生状况变得更好,违规违纪现象大大减少,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势头得到有效抑制,他们取得的成绩,可为打造德育化的学生社区提供参考。
    此外,可考虑在学生社区成立党的工作委员会(党工委),将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加强统筹布置与考核,并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发挥党组织在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统领作用,华侨大学在此方面已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
    四、推行标准化、人性化物业管理的学生社区
    现代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后勤管理工作必须全面推进科学化管理的改革进程,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活动,称为标准化;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称为管理标准。学生社区实施标准化物业管理是势在必行。
    1、标准化的物业管理。为了推行标准化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物业管理部门应积极进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建立ISO9000质量体系可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员工的素质,实现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立一套持续改进工作的体系,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物业管理部门应积极申报“省标准化公寓”,从基础设施、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提供规范、标准、周到的服务;再次,物业管理部门应在“以人为本,服务、管理教育一体化”的宗旨指导下,推行情感管理、氛围管理、协调管理、专业管理、绿色管理,其工作人员应充分实施管理与育人的双重功效,在服务时,统一挂牌着装,实施文明服务,微笑服务,推行文明用语,以“天使”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接受服务时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摒弃乱丢乱扔,粗话俚语,做一个行为文明的大学生。
    2、人性化的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部门可利用管理上的便利条件,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服务,实现文明上岗,优质服务。如中南大学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就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生病的学生提供免费熬药服务,提供针线包、钳子、起子等工具,在公寓大厅设立信报收发柜并帮助学生收发邮件,在公寓大厅显著位置提供天气预报信息,设立“知心亭”、“温馨提示”,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学生中专门聘请楼长助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等等,有的学校学生公寓还为学生提供微波炉热饭菜等服务。公寓管理员、值班员每天与学生交往,其形象、素质、服务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物业部门应聘请服务态度好、形象气质佳、心肠热的员工从事该项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物业管理队伍,纵使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对学生的行为管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促进公寓内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
    总之,学生社区建设必须紧扣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突出传统性和先进性,强调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持之以恒,需要全校各部门和师生齐抓共管,建立合理的制度和机制,开创出学生社区教育管理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