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思考

作者:admin日期:2005-06-13来源:

 

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思考

太原理工大学郝根彦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特别是以学生公寓建设为重点的学生生活设施的社会化改革,在满足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改善了学生生活条件,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但我们也应看到,新形势下的学生公寓管理面临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适应这种变化,探索出一条新的公寓管理路子,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学生公寓面临的新情况  

近几年,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后勤社会化改革强有力地支持了扩招的需要,高校园区、大学城、联办公寓、租赁等,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公寓建设使许多大学迅速发展成为万人甚至几万人的大学。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学生人数增加,住宿面积扩大带来管理面积的扩大,学生公寓企业化管理的经济性和教育的公益性的矛盾,成为做好公寓管理工作的一个难题;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机制和经费上的变化也使学生家长产生不理解、不适应,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1、老情况出现新问题。社会化改革中学校后勤的角色变化,即从过去的管理角色转变为服务角色,学生与公寓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另一方面,服务人员素质以及服务质量、手段没有相应提高,学生住宿中享有权利得不到保证。如:定时供电,定时供水,宿舍失盗的责任等等问题,既不能用旧的体制中的办法来解决,也无法完全用市场化、法制化的规则来解决。

2、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挑战。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是社会化改革中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的又一难题。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遵循市场化、企业化的管理,但学生在公寓中的活动,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物业管理和学生教育如何结合,如何形成合力,而不是反作用力,也是非常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3、新的形势给学生管理带来的冲击。被称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互联网进入高校学生公寓后,在学生公寓管理中是否就可以放任他们在计算机、互联网上的所作所为。加强管理和引导都认为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但对大多数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普通管理人员来说,管理和引导只能是句空话。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努力转变观念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新模式,加强管理、创新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只有这样,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学生公寓管理的外部和内在条件都有很大的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或者说原有管理模式中的一部分已明显落后于现实管理的要求,公寓管理已从原有的只管理不服务、不教育向物业管理和学生教育既分离又结合的新的形势转变。一方面,时代要求学生公寓物业管理要企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学生公寓管理作为高校整体育人系统一部分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探索和建立新的管理模式时应以育人为前提,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以“具有教育属性,提升服务能力,紧抓育人中心,注重机制创新”为宗旨,积极探索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新模式势在必行。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呈现出规模大,校区多,学生住宿散的特点。尤其是在学生住宿由原来的每间68人向“421”标准靠近的过渡时期,学生公寓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不同的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申请住宿不同标准的宿舍。这样做,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们不同层次的住宿需求,但同时,也出现了专业交叉、年级交叉、班级组织概念谈化等新情况。由于没有了班级组织,同班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自我约束和环境约束淡化,导致住宿学生的违纪现象大幅上升。同时,旧体制下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没有根据这种情况而转变,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对象,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和淡化。直接的结果是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丧失,使学校的整个育人环节出现明显的断层。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校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的模式应运而生。具体做法是:学校组建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主任,由学工部、后勤服务集团、教务处、保卫处、团委、学生会任成员组成领导机构,在学生公寓设立办公室,全面负责学生公寓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管理和服务)由后勤服务集团的学生公寓管理中心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由学校总负责。在各负其职的情况下,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进行监督和信息反馈,学生公寓管理中心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信息。学生公寓管理中心以宿舍文明建设为重点,每学期对住宿学生根据规定进行打分,并提供给学生教育的主管部门,作为对学生在评奖选优方面的数据。这种模式体现了充分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有利于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实践证明,公寓管理委员会模式在学生公寓管理、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公寓中学生的违纪现象、治安发案率、不文明举止等现象大幅减少,真正使学生公寓成为同学们安全、舒适、温馨的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稳步提高。三、新型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模式是在社会化条件下针对学生公寓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探索出的一条解决途径。几年的实践,使我们对这一模式的认识逐步深入,对促进和阻碍这一模式发展的因素也应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创新是提高学生公寓管理水平的生命。“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同样需要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的需要。思想观念的创新,运作模式的创新,人员结构的改革等等,创新是无止境的。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只有在开拓中创新,创新中提高,才能真正地做好育人的好后勤。

2、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应两手抓。所谓两手抓,是指学生公寓管理中的物业管理和思想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缺一不可,而且在充分发挥各部门专职特长的同时,注重协调配合。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是硬件,是思想教育的载体,住宿硬件设施的改善应与学校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应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相适应,应与全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相适应,这是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应由学校真正负责起来,这方面被我们称为“软件”,轻视和放弃都是不正确的,片面地夸大学生公寓管理中物业管理部门的育人作用,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都不是对学校“育人”工作负责的态度。学生公寓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光靠后勤工作者是不现实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学生公寓工作的灵魂,因此,学生公寓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注意协调配合,是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核心。

3、提高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对学生公寓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公寓的功能不仅仅是住宿,其内涵及外延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这使得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技能,努力让师生满意,成为学生公寓工作人员生存和发展之本。因此,提高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公寓管理及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高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具体地讲,就是应在用人观念、用人机制和人员继续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逐步改变“爷爷楼”、“奶奶楼”(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的现象,从公寓管理事业的角度来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并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体制迈进,真正使学生公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与高校的发展相适应,做到以人为本和注重效率的统一。4、学生公寓管理中应注重协调、保证经费。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模式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工作的协调,这一模式,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工是局部的而合作则是全面的,物业管理失去了思想教育的引导就不能保证物业管理的效果和水平,思想教育没有物业管理的配合,则思想教育就失去了载体和条件。具体在实践中,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是通过对物业管理中的一些不满情绪而表现的,思想教育与物业管理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另外在具体运行中,经费保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化改革也是利益的重新分配,经费的保证不仅仅应针对物业管理,思想教育这一块应本着“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具有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学生公寓作为这一改革的排头兵,既有它的共性,也有它的特性。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调查研究,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神圣的使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