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力推校园经济发展
“山楂树下种大蒜,大蒜沟里点花生,花生收后种白菜”,在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梁村小学,学校采取这种“四种四收”的办法发展校园经济,每年可创收8000多元。这8000多元除了用于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外,还资助了部分家庭贫困的孩子上学。
在兖州市,校园经济作为勤工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市168所学校普遍开展起来。单校园经济一项,年创收就达600多万元。“分类规划、整体推进、强化结合、综合开发”的校园经济发展思路,也被济宁市命名为“兖州模式”加以推广。
校园经济作为勤工俭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校园经济开发建设被纳入了全市、镇域教育和经济发展规划,成立了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勤工俭学领导小组,协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市财政局提供了开发周转资金20多万元,金融部门提供低息贷款30多万元,税务部门减免项目税收26万多元。各镇政府、村委会在作规划时,根据学校要求,及时划拨土地,支持校园经济的发展。同时,校园经济开发还纳入了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占年度评估指标总分值的6%。为指导校园经济的发展,市教育局还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搞好学校绿化、美化和校园经济的意见》、《兖州市校园经济验收标准》等规章和办法,做到服务有项目、管理有规程,规范指导工作的开展。各镇教委、各学校都成立了校园经济开发办公室,结合年度发展目标,加强过程性管理,形成了市、镇、村、校四级服务管理网络。为使校园经济规范发展,全市提出了“四结合”的基本原则,即“与优化校园环境结合、与强化劳动实践教育结合、与发展校办产业结合、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结合”。
在农村,各学校利用空闲地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空闲校舍,建立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经济园区。有的学校开垦出石榴园、葡萄园、蔬菜园、花卉园等,一些学校还安排家庭困难学生利用节假日、课外活动时间,协助学校管理校园经济园区,作为报酬,学校帮助解决他们的书本费及补贴生活费。在城区,各学校结合城市建设工程,实施了融绿化美化校园、净化周边环境、开发校园经济为一体的围墙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的学校在围墙边上种上经济树种,沿街办公楼、教师宿舍楼底层全部按门面房设计,围绕师生的食、住、用提供全方位服务,节余的用于商业租赁,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的学校还利用校园空闲地办起了校办产业。“农村依托农业,城区发展产业,校校建立基地,区域彰显特色”,全市的校园经济发展已经形成多层次的特色。
经过几年的发展,兖州市已形成中小学校以环境建设为主、成人教育中心校以科技示范推广为主、职业教育学校以成果转化为主的校园经济特色发展格局,综合效益也逐步显现。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绿化促进了规范化学校建设的步伐;全市建立了劳动基地138个,接纳中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教育60多万人次,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全市各中小学校园经济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比例达61%,修建校舍4300多平方米,配置课桌凳420多套,购置教学仪器2700件,增加图书35000册,弥补了经费的不足。全市每年从校园经济收入中拿出30%设立救助基金,救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大降低了学生辍学率。一些劳动基地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建设的科学试验、优良品种繁育、先进科技示范和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本网信息员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