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面对大学生失业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有着“天之骄子”美誉的大学生居然也开始面临失业问题,“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并且这种现象日趋增多。由于上大学找工作牵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大学生失业现象自然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在社会各界为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出谋划策的同时,不免有些人忧心忡忡,认为大学生失业现象不可思议,因而心理上难以接受、不愿面对这一现实,而且有些媒体过度渲染、夸大大学生失业现象的严重程度, 这些不切实际的报道对人们的教育投资决策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一些低收入群体甚至因此放弃子女上大学、从而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澄清一些错误看法,理性面对大学生失业现象。
第一,大学生失业现象存在客观必然性。大学生失业现象是取消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结果,也是适应进一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公平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所以,一部分人在就业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这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必然结果。从世界范围上看,大学生失业现象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为奇。市场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追求个人的自由选择,每一个人都有自主择业的权利,相应地也有自主承担择业结果的义务。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被动就业相比,大学生自主择业意味着他们获得更多的自由。所以,尽管大学生失业现象造成了一定的人力资源损失,但总体上大学生失业现象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本质,也体现了个人的自由选择,本质上是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的一种必要代价,因而其产生有着合理的因素。
第二,作为总体,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失业不仅将一直存在,成为一种永久性现象,而且程度将逐步增加,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失业只是一种暂时性现象。目前,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次性就业率,即每年七月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签约率,一次性就业率的高低诚然能够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但是这一指标反映的只是大学生毕业时、而不是毕业后的就业状况。换言之,具体到一个毕业时未签约的大学生,他"毕业时失业"不等于毕业以后仍然失业。一般来说,由于大学教育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适应能力,毕业时失业的大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职业搜寻,成功就业的概率高。所以,即使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失业,也只是暂时性现象,而不会永久性失业,我们不必过于担心。
第三,在大学生失业者中,有一部分属于自愿性失业者,即不满意于已有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有一项调查表明,2002年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者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大约为13.6%。根据职业搜寻理论,自愿性失业者之所以放弃毕业时的就业机会,是因为已有的就业机会低于他们的期望值,同时他们预期到未来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在此情况下,一旦选择毕业时的就业机会,就很难随时退出,从而不得不放弃未来更好的就业机会。可见,自愿性失业者宁愿放弃已有的工作机会,是为了寻求满意的工作,这其实是一种出于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而决不是盲目行为,正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愿性失业者并非真正的失业者,不应计入大学生失业者之中,但是目前公布的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无法反映这一情况,所以对大学生失业程度有一定的夸大成分。
第四,大学生失业现象尽管存在,但是大学教育收益率并未降低。这是因为,大学教育收益率取决于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收入差距,即二者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之乘积的差距。一方面,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人们的工资水平日益与其受教育程度呈现正相关,受教育越多,工资水平越高。另一方面,人们的就业概率也日益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受教育越多,人力资本含量就越丰富,就业机会就越多,尽管上大学可能陷入失业困境,但是不上大学的失业概率更大。因此,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大学教育收益率并没有降低,80年代曾经出现的"脑体倒挂"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大学教育收益率自90年代以来不仅没有因为大学生失业现象而下降,反而一直呈逐步上升趋势。既然如此,上大学就依然是非常值得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些中低收入家庭不应因为担心上大学可能失业而放弃让子女接受大学教育、从而放弃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途径!
五,大学生失业现象对整个社会也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而只有通过自由流动,人力资源才能实现最佳配置,资源利用效率才尽可能的提高。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大学生失业现象是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结果,反过来,也为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扫除了障碍,创造了更充分的条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失业现象并非完全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人力资源最优配置。
总之,我们应该理性面对大学生失业现象,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既不应回避大学生失业现象产生的后果,也不应过度渲染、夸大,这样才能避免对社会舆论产生误导,促使人们做出正确的教育投资决策。
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