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培养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
结合实际情况,大学的生命教育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珍重生命的教育。“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相对于天地之悠悠,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失去了就无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非常容易让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划上句号。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体认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更进一步,要让他们明白,有限的生命不是私有财产,每个人的生命根源上都连接着父母的生命、民族的生命。每个生命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应该相互爱惜,否则,人的精神就容易幻灭,把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割裂开来。生命教育要消弭这样的分裂,教育学生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到为社会、为民族、为人类的光明未来而奋斗的事业中去。
生命价值的教育。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都有着高度的期许,但在大学里,他们面对的是与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更出色的同辈,在这样的群体中,他们很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员,从巅峰到低谷的心理落差使他们不禁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另外,受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影响,部分大学生以为生命的价值只有赚了大钱才算得以实现。这是把生命的意义异化为物欲、权欲的满足和虚荣的表现。生命教育就要矫正这些认识。应当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上大学只不过是进入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大学并没有为每个学生买好成功的保险;大学生既要怀抱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在开放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大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社会是多元的,成功的方式、路径是多样的,做一个爱岗敬业的普通公民,也未必不幸福。当然,生命价值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生命价值的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命,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热爱生命的教育。现实中的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要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种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但许多大学生缺少的就是耐挫力,所以他们经常抱怨“累”、“没意思”,存在消极、懈怠心理。甚至有的大学生在自杀前说:“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热爱生命的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找到无数的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选择的依据一个个排除。如果能引导他们读到像马克·吐温的《热爱生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优秀作品,他们就会亲近这些永不屈服的灵魂,欣赏到生命的无限魅力,更会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学会发现生活的真谛,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生命安全的教育。泰戈尔说: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精神的成长,还要防止任何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在有些人的眼里,大学生应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呵护自己的生命,可实际上,大学生伤害生命和生命被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育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已是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在大学实施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和细化,课程教材内容的研制和丰富,师资培训的跟进,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认真研究如何把丰富的生命教育转变为具体生动的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