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奏响大学校园和谐健康主旋律-校园文化

作者:admin日期:2005-04-13来源:

  

奏响大学校园和谐健康主旋律

      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最能满足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

  大学校园文化相对于一所大学的物质基础,具有明显的内在性、长期性和深刻性,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要内容。因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铸造大学精神是高等学校在新一轮发展中必须重视和承担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创建和谐、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

  建设导向——先进文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它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又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方向和指针,始终保持大学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从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内外部因素来看,认清校园文化建设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员工,在年龄结构上整体趋于年轻化,特别是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更是使校园文化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这种年龄段的群体具有“心理不成熟、思想可塑性、行为个性化、易受外界影响”等特征。因此,必须以先进的文化强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取向的引导。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各种思想潮流不断激荡、各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其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一些“不良的、腐朽的、没落的”文化成分,而大学校园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敏锐性和极快的吸收速度。甄别“优劣”文化成分,理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最后,大学本身担负着创造和传播知识、引领文化方向的重要社会职能,保持校园文化的健康性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先进导向,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高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和人格意识等形成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引导师生员工以科学的精神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以理智的态度选择外来文化,将本土文化中传统的、现代的精华与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交融、协调、整合、再造,以求保持校园文化的“纯洁性”。

  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跟踪文化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学生的文化心态,加强对校园文化传播途径、渠道的管理,引导学生“趋利避害”,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内在要求——办学特色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从长远来讲,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办学特色内容丰富,如学科特色、行业特色、民族特色等,但一所大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这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因此,凝炼办学特色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突出和彰显办学特色。

  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凝炼办学特色结合起来,首要问题就是要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找准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定位。一所大学从其建校伊始,实际上已经在创造一段个性化的历史,高校要善于从历史沿革中归纳出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校训、校标、校歌等“符号”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文化传统、道德要求等丰富内容的体现,是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它们从不同侧面对学校的文化特色进行了高度浓缩和诠释,因而确定校训等是凝炼校园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需要指出的是,校训、校标、校歌等虽是一种形式,但其制定和形成的过程,必须基于学校的实际,注重历史传承和现实依据,不能靠主观臆想和凭空拼凑,否则,就不能体现一所学校真正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而架空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凝炼学校的文化特色,除了要继承本校优秀文化传统外,还要结合时代特征,积极吸收外校优秀文化和借鉴社会主流文化,做到在互动中吸取精神“营养”,不断丰富本校办学思想的内涵,使办学特色更具鲜明的个性。

  另一方面,凝炼校园文化特色不能仅仅停留在总结历史传统上,还要使这种文化和精神得到师生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内化为师生员工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加强对师生员工的人文关怀和“爱校”教育,激励他们继承和弘扬学校传统,使学校的文化特色以师生员工为载体不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重要任务——育人

  大学校园文化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这种育人功能,对于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要加强以“师德师风、学风、政风、党风”等为重要内容的校风建设。其中,党风建设是先导,政风建设是关键,师德师风建设是灵魂,学风建设是根本。要加强党风、政风建设,营造勤政廉政、团结务实的良好氛围,以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要重视师德师风,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要强调“以学习为中心,以成才为目标”的要求,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塑造“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其次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同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气质修养。通过开设选修课、第二课堂等途径和形式,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史哲知识、法律知识、文化知识、心理知识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校园景观建设也是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方面。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富有文化教育意义,要从文化审美、艺术审美的视角,坚持精细化、智能化、人文化的原则,将文化与艺术、人文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一个绿化、美化的校园自然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安全舒适、富有时代气息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生活家园。

  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最能满足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因次,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把对学生的“德、智、体、美”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不断陶冶思想情操,深化道德境界。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