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关注:大学禁租令唤回校外游子
连日来,记者还对武昌数所高校周边的城中村进行暗访,发现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校外租房。
在高校周边,记者还看到一些人正在抢建、加高私房。武昌元宝山附近的一位房主说,他家要盖六层楼,做成学生公寓结构,再过3个月就可住人。记者问:能不能赚钱?他想都不想就说:还没听说谁做这一行亏了的。
一些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引发安全事件,一直是困扰高校的“头痛事”。去年6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高校“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外租房居住,对极少数坚持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要逐一登记,并由本人与家长双方签字后报学校备案”,这一“禁租令”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禁租令”出台后,各校都在执行。有的高校明文规定:谁住校外处分谁,学生必须每晚按时归寝,有特殊情况的必须提前请假;有的学校着手改善学生住宿条件,营造“温馨家园”,吸引外宿学子回归集体生活;有的学校则仅仅传达指示,走走过场。
湖北城建职业学院干部罗庆丰介绍,像他们这类规模不大的高校,执行禁租令效果比较理想,校园就那么大,没有什么回旋余地,谁不怕“突击查铺”呢?
也有学校并没将“禁租令”放在心上,某高校学工处负责人说,教育部的通知只是说“原则上不允许”,并不是绝对不行。“禁租令”下达后,学校也组织过清查活动,但“这项工作具体由各院系负责”,所以到底有多少学生外宿,他也不清楚。
有关部门曾作过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校内寝室无宽带,上网不方便;考研复习教室少,晚上还要熄灯;人际关系难处理,相互干扰;恋爱没有私密空间等,这是他们校外租房的主要原因。
而上述种种,高校本来完全可以做到。于是,“禁租令”颁布后,一批高校纷纷开始改善学生住宿环境,营造温馨家园,希望把“游子们”吸引回来。
“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前不久,长江职业学院负责人黄木生告诉记者,该校300多名在校外租住的学生,现在基本上都回来了。
武汉高校的学生宿舍,几乎都开通了电话,设置了网线;武汉工程大学花两周时间,按专业重新安排全校万名学生住宿,方便老生指导新生;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校均开设了通宵教室,华中师大各院系均专门设置了大空调室,供学生复习考研;一些学校还在每栋宿舍楼里辟出廉价宿舍,供贫困生住宿。
湖北中医学院、武汉工程大学等20所高校,团委和学工处在学生宿舍楼里办公,辅导员干脆跟学生住在一起,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一系列“动作”后,很多在外租房的学生又回到了校内居住,学习成绩和精神面貌也得到很大改观。
学校再怎么好,总不能给我自由的空间吧?这是在校外租房的大学生常说的理由。
东湖风光村素有“学生村”之称,在该村的一栋楼二楼,住着一对大学生恋人,小日子过惯了,男的说:“这里有家的感觉,打死我也不回校住。”
考研一族也是在外租房的主力军。武汉科技大学会计专业的王凯家里并不富裕,但他每月还是从生活费中挤出80元用于租房。小屋子的桌上、床上甚至地上,都摆满各类考研书籍。王凯说,他原寝室的同学有一半搬了出来,全力准备考研。
“住在校内冬冷夏热,实在受不了,租一间带空调的房子,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小陈跟许多独生子女一样,受不了集体宿舍的喧闹,在校旁租了一间私房,每月只比住校内多花80元住宿费。据了解,一些家境优裕的租房大学生,甚至请来计时工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
“反正有手机,有讲座或者要查铺,校内的同学会通知的。”小陈胸有成竹地说,接到电话赶到学校,打的也就十分钟,从来没误过事。
“我读大学的侄儿想在校外租房,我没有同意。”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陶梅生教授,接受采访时畅所欲言。
陶梅生说,利,主要在于相对自由的空间,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处事能力;弊,主要是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得不到保障。两相比较,“大学生在校外租房,有利有弊,弊大于利”,这也是他一直不主张大学生住在校外的原因。
有人认为:教育部颁布“禁租令”是干预学生选择,其理由是发达国家的高校,并不要求学生住校内。对此,陶教授说,这是没有充分考虑国情的不成熟看法,可以预料的是,大量学生散居在四面八方,必将导致各种负面后果。
“过度自由会害人,还是搬回来好。”说起在外租房,某高校大三学生李朋一脸后悔。李朋从去年起外宿,并且买回了电脑,整天泡在网上。一学期下来,功课挂了三门。校内的几十场讲座也错过了一大半。学校禁止在外租房后,他住回了寝室,每天去图书馆上自习,按学校的作息时间,生活有规律多了。
武汉大学学工部部长朱伟说,该校4万多名学生中,每年要安排7000人在校外学生公寓轮住。然而,一些家长却不愿意,他们说,孩子不光是来修学分的,人文熏陶也不容忽视,住在风景优美的校园里,能时刻感受到文化、学术气氛,对孩子健康成长、成才也很重要。
朱伟强调,武大从来就要求学生住校内集体宿舍,教育部即使不下禁令,校方也会照样做。
华中师大党委副书记何祥林也持同样观点,他曾多次组织全校查铺行动,力求杜绝学生在外住宿。
本网信息员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