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研究 杨沅潼
我国高校后勤在理论基础研究和社会化改革实践中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作为计划体制下延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机制在目前新形式下,社会化改造的难度和问题都显得相当的突出和尖锐。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正因为如此,从国务院到各级政府、各部门都高度重视,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现阶段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重点是:新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生存与发展。社会化改造实质是在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现代化的改造,而现代化的突破口是信息化。即:后勤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化改革的必然。保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适应市场运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手段。目前,国家机关、政府都在进行数字化建设;高校的教学科研信息化建设也已走在了改革的前列,我们高校的后勤在此方面已非常落后。现在我们多数学校在后勤管理上还是沿用老式管理模式(成本汇总、上报的各种总结、数据的分析和归类都在进行着手工或半手工作业)这就造成需要人员多、工作量大而效率低下、数据不够准确等诸多弊病。
据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后勤改革最适合的解决思路。综合全面的考虑各个中心的业务、管理和人员分配等因素,建立一个数字化后勤平台。
首先应该将各个中心的小平台组建起来,它应该包含本中心的所有业务流程、规范的管理模型、人员聘用机制、考核办法、财务规范并充分利用、整合已使用的局部系统和小软件,如门禁系统、售饭系统、一卡通等将各个环节通过平台系统联结在一起,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链,这样就形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信息链,从根本上杜绝和减少管理漏洞,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就是要作到法制而不是人制或情制。将各种数据上传后形成数据整合平台,分析出当月的成本、利润、考核等图表同时生成相应报表。充分利用信息的互动性和共享性,提高管理效果和服务质量。各个职能单位数据汇总组成后勤的整体信息化管理体系,做到信息互通共享,对于管理者所需的数据分析和全局把握能够全面和实时,以起到正确指导科学决策的作用。
后勤实体是否能生存和发展有内因也有外因,而内因又是根本,由于高校后勤各级领导多是学校教师转型或非市场经营运做者,故后勤在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运做过程中认识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只有观念的转变、市场意识的加强才能带领后勤人走入新的广阔天地。同时光有观念的转变还不够,还必须要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并完善现有的各级规章制度;同时引进现代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做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只有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改革才可能求发展。如在对膳食和学生公寓的管理,各种成本核算、设施资产的重复利用、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必须依靠现代信息化手段。在计划经济下后勤服务不计成本、不讲效率;而走入经济运行后要计成本讲效率,这成本又如何计算?这就涉及到对资产的盘点。对后勤所管理学校的全部资源盘清和盘活不仅能够算清成本更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这些工作也是建立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的。在这方面上海部分高校作的就很突出,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对于后勤社会化、信息化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应该本着:立足校园市场,确保产权明晰、资产保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及日常事务处理效率,配合教育管理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机构和社会公司在做相关工作。通过了解我们接触到博纳德科技公司是一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直在做深层研究和探索并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开辟新思路的机构,现在他们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在后勤的信息化建设、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考核评测等方面对后勤所管理的各个职能部门进行了细分和规范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管理体系,同时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他们也是唯一被国家计委认证的在此项研究开发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机构。在一些高校的运行中已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在于试点,高校内部可以先开辟出一个见效快、资源整的实验场如:学宿管理中心和餐饮管理中心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模式的运行带动其他部门的社会化进程,这也是我国在几十年改革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在高校后勤改革中,新组建的后勤实体只有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积极运用信息化管理,才能使后勤实体站稳脚跟,并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