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构建“校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高等学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高水平大学怎样发挥作用,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和双赢?日前,浙江省政府召开以“科学·人才·发展”为主题的“浙江大学-浙江省市县合作峰会”,浙江大学“校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引起与会者关注。
目前,我国高校在与地方合作中普遍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校地合作”都是单一零散式的,往往是某个教授或某个课题攻关项目与地方单位或公司合作,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体系;二是产学研脱钩,高校与地方脱节,不仅使高校科研优势得不到发挥,而且也让地方经济得不到更多的科技支持。据了解,这种由浙大校方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双方科技合作的新模式,改变了以往产学研合作中教师与企业“单兵”接触的传统合作模式。根据浙大与有关市、县已签订的科技合作协议,双方不仅围绕地方的特色经济发展建立研发中心,浙大还在地方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地方政府则专门设立一笔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加快浙大科研成果在当地的产业化。
据介绍,在浙江大学,每年都有1000多项这样的高新技术项目“走出”校门,“走进”浙江企业;有2000多名教授、博士生、硕士生组成的研发创业团队,活跃在该省经济建设的大舞台上,全省各地利用浙大研发的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着浙江的传统产业,推动着浙江产业结构的优化。近年来,浙大已选育出水稻、油菜、茶叶等优良品种40余种,开发农业产业化技术100多项。据统计,仅其中的14个项目就为浙江省创造社会经济效益65亿元,助农民增收10多个亿。与此同时,列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浙大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来承担的200余项科研项目中,有70%以上的项目都与浙江农业与农村发展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有关。
浙江大学有关负责人说,至今浙大已与浙江省20多个市、县达成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构建了一个以政府政策、资金为引导,以大学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模式。以浙大与宁波的合作为例,自1999年双方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以来,宁波已成为浙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战略重地,5年来,宁波已引进浙大7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建立起46个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设计工程技术中心,吸引了一大批浙大师生扎根宁波。最近,浙江大学与宁波市的科技合作更进一步,宁波市各县(市)将设立每年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与浙大结对企业的项目研发。
据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