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公寓贫困生心态与个人成长的研究
孟德洋
摘 要:贫困生的心态可以分为乐观型、焦虑型、自卑型和敏感型。贫困生的一些心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贫困也绝不是坏事,它对贫困生也有积极的影响。贫困生要想健康的成长必须培养自尊、自强的意识,调整认识,重构自我,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学校和社会也要做好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关键词:公寓贫困生 心态 成长
当前公寓贫困生的心理正在引起高校的关注。根据有关文献的统计,2002年底,高校在校生达到1600万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家庭收入状况的限制及学杂费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公寓贫困生这个群体也逐年迅速扩大。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的比例为10%—15%,贫困生人数将近300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②。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学业压力的同时,他们还要充分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生计奔波。要使公寓贫困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度过他们宝贵的大学生活,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试图了解公寓贫困生的心态,关注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表现,发挥他们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质,提高他们的能力。使贫困生充分利用大学里的资源,促进个人的成才。
一、研究方法
1 公寓贫困生的界定
在与贫困生进行交流中,我发现,一般来说,高校在确定贫困生时是这样做的。首先,由本人向学办或者其他机构提出申请,个人把自己的家庭状况、个人情况描述一下,交给老师审查;其次,老师对这位学生进行考察,看同学对该位同学的反映,如周围同学反映该同学生活困难或者很难交学费等基本信息;再次,老师对贫困的事实进行核对。
教育学者杨东平认为,“公寓贫困生群体”这一概念出现的标志性时间是1998年③。当年中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免费上大学成为历史。国家政策将公寓贫困生届定为“大学生收入不足以支付学业所需费用(学杂费和基本生活费用)者④。”对于“公寓贫困生”的概念,国家没有具体的规定,通常由当地教育部门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统一规定。各校在其基础上进行操作。
不同的地区对贫困生的界定标准是不同的。根据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调查,北京高校中,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大学生可视为公寓贫困生,不足100元的可视为特困生。按照这一标准,贫困生目前占北京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5%以上⑤。据广东省有关文件显示,一般认为家庭人均月收入为300元以下的,视为贫困生;低于150元的为特困生⑥。另外,重庆某所高校对贫困生的确定为:一是月生活费低于200元;二是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证明其家庭贫困的材料;三是同班同学反映其在平时生活中确实困难的⑦。
2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本文的资料收集主要采用访谈法和文献法。访谈的对象为:高校负责贫困生工作的老师和贫困生。本文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选取3名老师和6名具有典型特征的贫困生进行访谈,此外也选取了若干名贫困生周围的同学或舍友。在访谈中主要采用无结构式访问来了解贫困生的经济条件、家庭所在地、家庭背景、性格、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即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和描述,并结合一些背景资料来对这种分类进行分析和讨论。
本文采用文献法主要是为分析、讨论收集一些背景材料,如学校贫困生的日常工作、社会支持、家庭背景等方面,另外也收集一些有关贫困生的一些统计数据,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依据。
二、分析和讨论
1 大学生贫困的原因
(1) 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而造成的:
有些贫困生家庭在10大老少边穷地区,原本就不宽裕的收入来到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高消费地区消费,收入与支出标准的差距,使生活更显拮据。可能在当地能维持生活的标准,来到这些地区就不行了。另外,物价也会使他们头疼,本来十几块钱就能买到的衣服,来到城市非的几十块,甚至上百元。访谈中小石说,我在我们家乡的生活水平还可以,可是到了城市,这里的东西很贵,以前用来维持生活的标准,现在在城市里根本不行,我有时会在家乡买一些衣服和生活用品,这样会比较合算一些,可是拿到城市里这些东西又显得很土气,很让人看不起。
(2) 家庭收入低:
一方面来自农民家庭,脸朝黄土背朝天,收入随自然环境好坏而改变,收入不高,外出打工也不能支付高额的学费。另一方面来自城镇家庭,父母无固定工作的,现挣现用,收入微薄而不稳定,较难满足学生每月固定的生活学习开支。访谈中,小王来自的家庭收入比较低,她和姥姥一起生活,基本上没有生活来源,有时亲戚会接济一点,加上姥姥每月的退休金,这些也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可是碰上交学费和书费,她就没有什么办法了。所以,她平时一直在节约和攒钱,等到应急的时候拿出来用。
(3) 家庭负担太重:
多出现在农村,兄弟姐妹多,还要赡养老人,吃饭的人多,开支自然也大。如果老人体弱多病,子女上学读书,生活更不堪重负。小刘的家在农村,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这么多孩子在农村上学就成了一个问题,家里靠地里的收入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也挣不出他们的学费。他告诉我,每当看见父母的辛酸的脸,他的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掉,他盼着自己能赶快毕业,为家里减轻负担,帮帮父母。
(4) 家庭变故:
因为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使家庭收入降低,固定开支受到冲击;由于家人或本人病重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而几乎耗尽家庭的所有积蓄,使原本富足的生活拮据,负债累累。小马的家在城镇,父母在前年下了岗,家里的生活很困难,小马的家在以前也不算差,所以他有点接受不了,以前他经常去看电影,可现在他却没有钱去干这些事了,家里还有一个老人,他不得不节省一点。他跟我说,心里酸酸的。
2 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特征
几乎每个贫困生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同情的故事,他们在象牙塔里生活的并不轻松,他们除了和别的同学一样要考虑学习、人际、情感外,还要为自己的生活费、学费操心,心理自然会很复杂。通过对负责贫困生工作老师的访谈,以及与贫困生的交流,我认为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乐观自立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生活的不幸令他们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他们相信贫困既不是错误也不是耻辱,他们相信除了经济外,其他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因此他们大大方方的与人交往,并不回避贫困;因此他们十分的努力和进取,努力的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如争取做学生干部,他们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课余或假期,他们还主动地加入到勤工助学的队伍中,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挣回下学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在访谈中,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小王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小王的父母都已病故,她跟年迈的姥姥生活,家中生活十分贫困。她说,作为贫困生,刚入校时确实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可是生活的艰难更让她明白:大学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在学习上,她努力超越别人,用实力去证明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她被当选为班长和学生会副主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另外,她还参加了勤工助学,每天都要去学生会办公室打扫卫生。她说,看着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自己心里觉得很快乐。
这种类型的学生,他们活得比普通学生都辛苦,时间比普通学生排的都要紧,但他们在辛苦中找到了自己,在实践的磨练中成熟起来,他们顽强的生存能力更是令很多享受优越条件的学生望尘莫及。
(2) 焦虑型
这类学生虽不回避贫困,但因太关注贫困,因而为贫困所累。他们把贫困看成是沉重的负担,过分担心家里体弱的父母,担心父母的婚姻状况,担心弟妹的学费问题,担心自己的生活费问题。他们整日心事重重,觉得自己重任在肩,要帮家里改变生活状况,但由于条件所限,能力不足,往往力不从心。
在访谈中,发现这类学生还不在少数,他们大部分是承受着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因而他们大多拼命地学习或在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小刘和小张就是其中的代表。小刘来自山东的贫困山区,家里孩子多,他非常珍惜大学里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因此他努力学习每次都能获得奖学金。可是他知道奖学金也只是杯水车薪,家里的弟妹也在上学,父母年纪也大了,他觉得自己应负起老大的责任来,现在却无能为力,他觉得很惭愧。小张来自河南的一个贫困家庭,他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考上大学,只要上大学,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于是,他每学期都要做好几份的兼职工作,来挣取生活费和学费,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可是,他的努力并不一定都有回报,虽然大学生兼职工作遍地都是,但是很多工作拖欠工资,这使他心里很矛盾。
(3) 自卑型
由于贫困边远山区和城市地区在经济上、教育资源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山区的孩子在进入大学以后,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在计算机、英语、网络、信息素养方面都要逊于城市学生。昔日骄子今日恐怕要落后一筹了。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进入大学首先要接受的是城市社会化过程。但城市本身和城市学生给了他们疏离感。访谈中小石说“没钱我可以通过家教来补。但农村和城市巨大的文化差异,始终让我感到孤独。我如何用力也无法融入。”来自城市的学生大多有一技之长,或能歌善舞,或能说会道,参加各种比赛频频获奖。所有这些都让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羡慕不已。如果调节不好自己的心态,会使他们把身边的同学的优点都看得很清楚,唯独没有了自己,因此,不能接纳自我,没有了进取的勇气,自我封闭起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4) 敏感型
这类学生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因而,他们尽量地掩饰自己的贫困,尽量地回避谈论贫困。小马说,由于贫困,他觉得在别人面前,好像比别人矮一截,大家相约一起去看电影的时候,我总说没时间,这种集体活动我几乎不怎么参加。而小李面对贫困却是另一种做法,虽然贫困,可小李却在生活上显得比他人毫不逊色,穿名牌,吃麦当劳。据周围的同学说,小李的钱大都是借的,现在班里的同学都不愿借给他钱了,他总不还钱,同学也不好说什么。
小马在生活中小心翼翼,他把贫困掩饰得不漏痕迹,对于贫困的话题,对于别人的评价显得特别敏感。小李的做法其实也是在掩饰贫困。这类学生也会尽可能地参加勤工俭学,但对外只说“锻炼自我,提早接触社会”等理由,一般他们不会主动申请困难补助,即使被动申请也是悄悄进行不让同学知道。
对于贫困生心理状况和行为特征的分类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可能有多种心态,这就使得他们的心理更加复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评估研究所所长许燕教授,曾经就大学生心理做过专门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公寓贫困生特别是来自经济较落后地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群体当中,一方面是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明显高于来自城市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群体;另一方面是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也明显的高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群体⑧。从农村到城里,对他们来说生活是全新的,而且他们会看到与城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有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还有物质方面的差异,还有人际能力方面的差异。面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我们应正确地分析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3 贫困生心理对个人成长产生的消极影响
(1) 自卑心理
贫困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城乡下岗职工家庭,公寓贫困生的经济水平显著低于大学生的平均水平;而且,由于经济因素对个人各方面发展的约束,也使其在同学中处于落后位置和边缘地带。在这种情况下,贫困生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没钱,就比别人矮一截,老是认为别人会看不起自己。有这种心态,往往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和社团活动中不敢大胆的做,经常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上,本来自己的能力就比别人差,可是这种自卑的心理会使他们得不到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最终,和别人的差距会更大,这样就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访谈中,小石同学曾跟我说,没有钱,有很多你愿意做的事情不能做,本来我和来自城市的学生的差距就很大,现在没钱,也没法参加辅导班之类的,并且,大学里的很多社团,你没钱也进不去。我们虽然知道经济差距是客观的,可是也不能以这种差距而不去锻炼自己。贫困生中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2) 焦虑心理
我们知道每个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生活方式上是存在着差异的,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城市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在慢慢走近这个城市时,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这种情况非常的普遍,比如普通话讲得不好,不懂音乐和计算机,没有那么多见识等,很多人由于普通话讲得不好,不敢当众说话,怕被别人笑话。这种差异的存在,往往使贫困生贬低自己,缺乏自信,产生焦虑心理。不自信和焦虑往往使贫困生不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他们只看到自己与城里学生的差距和城里学生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认为自己不行,所以,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实践活动中他们不敢与那些学生同台竞技,其实他们是非常想参加这些活动的,这样,他们就把自己锻炼的机会给丢掉了,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访谈中,小李跟我说,他看见城里的学生计算机水平那么厉害,自己很羡慕,可是自己在做什么事时,总觉得不如人家,不敢挑战他们。我们都知道能力不是天生的,为什么那些贫困生就不能勇敢的去做呢?或许,做了后,会发现他们比城里的学生做得更好。
(3) 要面子的心理
在访谈中,有位心理辅导老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感触颇深。她说,贫困生只是物质上处于弱势,但周围的人和贫困生自己往往会把这种弱势扩大为全面的弱势,少数人的歧视和人们过多的同情容易伤害他们。也就是说,贫困生是非常注意和在乎别人的评价的,我们知道有这种心理是不可避免的,可是这种心理不能过于扩大化。中国人是非常要面子的,这个我们也了解。在访谈中,我发现有的贫困生不敢暴露自己的贫困事实,并且也不主动的申请困难补助,他们生活的小心翼翼的,自己吃什么也不让别人知道。这种情况长久下去,他们不但不能和同学和睦的相处,而且生活会越来越困难。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也不会去参加社团活动,他只会把自己掩盖的严严的。这样对于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学习以及能力的提高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有心理疾病。例如,有位同学穿得不好,其他的同学就可能存在鄙视,认为这么老土的人,还能干什么,认为这位同学的品位肯定很低。如果这样的话传到贫困生的耳朵里,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贫困生由于贫困而产生的一些心理会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实践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对于正处在吸取知识的大学生来说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会使他们能力得不到提高,可能会荒废学业。这种消极的影响一定要引起高校老师的注意。
4 贫困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贫困生的一些心态会对贫困生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我们知道贫困并不是坏事,贫困中很多大学生依然顺利的完成学业,而且有的还出类拔萃。所以我们应该看看贫困对他们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的一方面。
(1) 意志比较坚强
几乎每个贫困生都有一段辛酸的回忆,过去的经历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他们在承受经济、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为生计奔波,他们比普通的同学压力都要大。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能顺利完成学业。大学的四年生活和学习,不仅使他们知识丰富起来,而且使他们的人生经历更加多彩,从而也使他们的人生成熟起来。访谈中,我发现乐观开朗的小王,对待贫困是另外一种态度。在与我谈话中,小王始终表现得很主动,也很开心。她跟我说,贫困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财富。她说,自己的生活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想比条件优越的同学做得更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现在她在学生会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可是这些荣誉全靠她平时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她说,我用我的能力证明了我的实力,但是这个过程是很艰苦的,我必须咬紧牙努力的去做,直到能够成功。
(2) 自我意识能力较强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的世界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意识。面对经济条件的压力,贫困生比普通学生更加现实和理性,他们往往对自己能做出准确的定位,他们没有太多的浪漫和不切实际的想法。这种较强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富有经验,做起事来更容易成功。访谈中小刘跟我说,他说自己的生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把学业搞好,并且要锻炼自己。所以,与这两件事不相关的事他一般不会做,他说,自己觉得挺功利的,可是自己也没有办法,自己必须成功不能失败。小刘的努力换来了收获,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也表现得很积极。我们知道这种自我意识,使得贫困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得非常积极,而且也很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除了上面说的积极影响外,勤奋、吃苦耐劳、朴素等品德都是贫困生的美德。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宽容待人、诚实、大度豁达,别人就愿意与你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小结
贫困生的心态是非常复杂的,应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使他们树立起对生活事件正确的认识、解释和评价,防止一些心态消极影响的扩大化。在这项工作中,需要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1 贫困生自身是关键的因素,他们应建构健康的自我
首先,公寓贫困生应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它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通过有效的自我调适来建构新的健康的自我,建立积极适宜的生活行为模式。正确看待差距,看到自己积极优秀的方面,看到存在问题的本质,以此找回真实的自我并建构新的自我。对于一些不好的情绪心理反应要学会通过诸如代偿、转移、宣泄、求助等有效的心理调适技术给与缓舒。最后,贫困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努力掌握知识,弥补由于地区差异形成的劣势,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院系的各个部门参加学生工作,培养能力,在各种社团、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要积极地与同学、老师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增强自己的交往能力。
2 高校应完善对贫困生的工作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机制一般由奖学金、贷学金、勤工俭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减缓免”交学费等制度组成。学校应创设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学校在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时,贫困生能做的不应该仅仅是扫马路、洗碗这种简单的劳动,如果能帮助老师做一些课题搞一些软件开发等工作,可以让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此外,高校确实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心理咨询与建立心理档案相结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引导贫困生分析自身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马加爵事件发生后,云南、上海各高校开始为入校新生建立心理档案⑨。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为大学生建立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
3 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
例如福特基金投入200万美元用于“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和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资助项目⑩。这些项目通过组织培训、心理咨询等方式,使贫困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关注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8]王虹.精神“脱贫”更温暖.东方网上家园,2003-10-21.
[2][3][5]闵家桥.公寓贫困生需要走出心理困境.南方周末,2004,(1050).
[4]林琼.大学生心理弱势问题探讨.社会,2003,(12).
[6]金一虹.城市特困生现状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2,(3).
[7]王滔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3,26(5).
[9]王晓卫.云南将为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测心理健康.www.sina.com,2004-3-21.
[10]龙晓东.公寓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