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动态

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抓教育保“两基”侧记

作者:admin日期:2005-01-10来源:

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抓教育保“两基”侧记

 
   云南玉龙山下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一个令纳西族人民骄傲的名称。从2003年开始,该县以办好农村寄宿校为突破口,打了一场抓教育、保“两基”的战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进行了区、县分设,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承接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为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被划出。
  区、县分设给各自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给新设的玉龙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新划设的玉龙县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了全县95%以上。近21万人口中差不多20万是农业人口,贫困人口14.3万。玉龙县的困难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教育上的差距更为突出。原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集中在古城区,玉龙县的教育出现资源不足、质量下滑等问题。”干教育出身的纳西族县长和承勇这样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原丽江县在1998年就实现了“两基”,但“两基”工作起点低,基础薄弱、硬件和软件等问题在区、县分设后的玉龙县凸显出来。
  “经济落后是表象,教育落后是本质。”玉龙县的领导班子达成了这样的共识。2003年,玉龙县把教育事业列入今后5年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提出了“科教兴玉”;2004年又把教育事业列入县政府的四项工作重点之一,真正把教育作为玉龙县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产业来抓。
  6000多平方公里的玉龙县,学校布局点多、面广。全县105所完小、277个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教学点就达184个,在校学生两万余人。学校点多、面广的状况,又使得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入分散,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更突出的问题是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
  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必须探索出一条立足县情的教育新模式来。
  正在这时,云南省级扶贫攻坚乡仁和乡的探索引起了县里的重视。这是一个傈僳族民族乡,该乡党委、政府大刀阔斧地改善办学条件,进行集中寄宿制的教育改革,将原有的一所初级中学、4所完小和9个一师一校教学点合并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和3所完小,优化教育资源,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就此从96%提高到100%。
  贫困地区办学最需要解决好的是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问题,仁和乡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乡上将民政救济粮重点向学校倾斜,退耕还林补助粮也按户额统一优先满足学生的就学需要。在此基础上,全乡学校还大力开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勤工俭学活动,提高学生生活水平。
  困难再大,办法总还是有的。此后,“仁和模式”逐渐在玉龙县全面推开。
  所谓“仁和模式”,就是办寄宿制学校的新模式。2003年以来,玉龙县先后拨出110万元,分两批对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的26所寄宿制学校进行了扶持改造,并逐步收缩校点,每所寄宿制学校学生都在150人以上。到现在,全县已有29所寄宿制学校,3000名在校生,寄宿制学校学生入学率达到了100%。
  按玉龙县的教育发展规划,在今后5年内要压缩自然村教学点230个左右。这是项庞大的工程,光靠县上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县里成立了“寄宿制学校项目落实小组”,采取“谁主动,谁优先”的政策,充分调动乡村干部、乡镇中心校领导、寄宿制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对前期工作做得好,有菜地、猪圈、食堂、宿舍的学校给予拨款。
  在各乡村,大抓教育的局面业已形成。乡镇长主管教育,乡镇党委、政府及村委会在规划学校布局、调整校点等方面与县上积极配合。乡镇人民政府还负责调剂给每所中学3至5亩、完小1至3亩的菜地。有的乡村还由政府或个人为教育贷款,把扶贫资金直接投入到学校,改、扩建完小校舍,撤并压缩自然村教学点。通过县、乡、村各级的努力,玉龙县去年就已撤并了62个自然村教学点。
  一批优质寄宿制学校逐渐产生,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塔城完小各科成绩均名列全乡前茅,同时当地的勒巴舞、弦子舞等艺术教育在学生中得到加强;盘房希望小学的兴趣活动,巴甸完小的体育、民间艺术活动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本网信息员采编


Warning: Unknown: write failed: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28) in Unknown on line 0

Warning: Unknown: Failed to write session data (files). Please verify that the current setting of session.save_path is correct () in Unknown on lin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