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教育新困境:父母和子女难沟通
合肥工业大学30名大学生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近日结束。调查涉及安徽省近200个农村家庭,结果发现,农村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父母和子女难以沟通,造成家庭教育实际效果较差。调查还解释了这一现象形成的多种原因。
沟通难的第一原因是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交流,久而久之,形成“只养不育”的局面。近年来农村打工族数量日益增加,农村家庭中很多是母亲成了留守家长,一个人操持家务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
第二原因是相对城市的“绝对独生”,农村家庭孩子一般以两个为主,少数家庭有两个女孩一个男孩,这些家庭中的一个较普遍现象是父母往往各喜欢(或更喜欢)其中一个孩子,或者干脆是只喜欢男孩、不喜欢女孩,在吃、穿和言语态度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结果使不受喜欢的孩子与家长的感情对立。一名上初二的女孩就是因为父亲只喜欢弟弟,而母亲对她的学习不仅不管不问,还整天泼冷水,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的。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偏爱(以性别差异为主要原因),甚至影响到农村学校里的教师。由于小学阶段(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农村女孩的家务负担远远超过男孩,造成小学高年级以后的女孩学习成绩普遍不如男孩。一些原本成绩较好的女孩成绩下滑,老师也因此偏爱男生,一些要强的女生还因此出现心理偏激。
第三原因是农村家长普遍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调查发现,95%以上的家长称孩子上学后至今没有接待过一次老师家访,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了解不多,再加上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与孩子平等交流与沟通认识不足,教育和管教方式大多以训斥、打骂为主。
调查还发现,与父母缺乏沟通直接影响到农村孩子的心理,他们在学校中多数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闷、不善与人交往。而农村中小学还很少有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这一空白亟待填补。
据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