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大学生租房面面观

作者:maoch日期:2004-09-13来源:

大学生租房面面观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明令禁止高校学生擅、自在校外租房居住,在外租房的学生须限期搬回校内住宿。通知要求,―大学生原则上不允许擅自在校外租房居住,对极少数确有特殊情况在校外租房居住的学生,要经本人和家长双方签字报学校备案,并要承诺加强人身和财产的自我保护,确保安全。这一消息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争论。

 大学生为什么放着学生宿舍不住非要到校外去租房?校方提供的住房真的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吗?学校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校外租房是否为学校的公寓管理敲响了警钟?禁令的发布给了人们那些启示?记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

 大学生租房为哪般

 租房主力军: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

 通过向几家房屋中介了解情况,记者得知,到校外租房的学生中,大一的新生非常少,主要是大二以上的学生。一位房屋中介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对集体生活充满了好奇,而且一些学校给大一新生安排的宿舍条件较为优越。但是大二以后,一些学生被更换了宿舍,条件不如以前,便有了到校外租房的念头。还有一些同学虽然没有换宿舍,但是已经对4个人,6个人或者8个人住在一起感到了不适应甚至厌烦,所以选择到校外租房住。

 租房原委:

 打造学习环境,营造“爱的小屋”

 据几位房屋中介工作人员介绍,来此租房的学生中,大多数是觉得学校宿舍环境嘈杂,不利于学习,想租房安心学习,但也有学生情侣一起租房,共筑爱巢的现象。

 采访中记者遇到一名前来租房的大四学生张彤,他向记者道出了租房的原委:“三年来,我一直住在学校的公寓里。那是一间三室一厅的单元房,每间屋子住四个人,所以一个单元就住了12个人,大家共用一个卫生间不方便不说,每天晚上在宿舍里打游戏的、听音乐的、聊天的、锻炼身体的……太乱了,想踏下心来看看书根本就不可能。再开学就要上大四了,我们四个想考研的同学决定到校外租一间房子备战考研。”房屋中介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来此租房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与张彤的情况类似,希望租一个环境好点儿的房子便于学习,实际却是情侣同居。曾有房主反映,经常是两个男生一起看房子,可后来却是一男一女住在了一起。近几年,高校男女大学生同居现象日渐突出。

 什麽人偏爱校外租房

 记者了解到,大学生选择租房的原因因人而异,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1.不受约束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天生不喜欢被管制,学校宿舍到点关门,熄灯,这些管理措施对他们来说难以忍受。而到外面租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作息时间,好处不言而喻。2.个性强烈型,这些学生大多在家养成了固定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集体生活中经常会因习惯的不同而与同学发生小摩擦,因而选择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生活方式。3.刻苦攻读型。这些是非常用功的学生,他们为了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宁肯多花点钱,也要找一个能看书的地方。4.过家家型。这种情侣共同营造“爱的小屋”的现象正在逐渐增加,甚至低年级学生当中也已出现。5.生活优越型。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使这些学生不满足于宿舍生活,他们想要的是属于自己的空间,对他们来说,钱不是问题。6.身体欠佳型。个人身体状况不好导致租房。7.开拓创业型。把在校外租的房屋作为开办公司的“据点”。

 租房标准:

 周围环境好、屋内设备全

 由于近来一些校外租房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因此大学生在租房时将周围环境列为考察因素之一。一位学生对记者说:“虽然我们想找一些价钱适中的房子,―但如果地点偏僻或环境复杂的话,我们也不会选择,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学生比较中意的是月租500――800元的房子,一些家里条件好的学生会选择1000元以上的房子,学生对房子的最低标准是:家具、电视外加双气,夏天来选房子的也有要求有空调的。

 由于近几年本市拆迁力度较大,因此房源比较紧张,一些房东尤其是高校附近的房东,今年均抬高了租房价码,与去年相比,一室一厅的房子平均拾高100-200元。一间条件中等的偏单,今年的费用为1000元。如果四个人合租的话,平均每人每月250元一年下来就是3000元,和在学校住宿舍一年的费用1200元相比,多出了一倍还多。但学生认为,多花些钱买了清静,买个自由,不用再担心熄灯的时间,不用再借用楼道的灯光复习功课,值!一名大三的女生对记者说:“如果我们想在宿舍熄灯后还看书的话,就要自己掏电费,多花钱不说,还可能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所以即使多花些钱住在校外,,我们也认了。”

 校外租房隐患多

 隐患之一:

 人身、财产安全没保障

 大学生校外租房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很多城市,大学生租房地小区环境和周边环境都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大学生租住房被盗的情况。很多学生在校外租房,来去自由,晚上十一二点以后回家是常有的事,时有抢劫案件发生,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则更令人担忧。其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学生所租的房子一般比较陈旧,线路老化、电器超龄等都威胁到学生的安全。南京某理工类高校就曾发生过学生在外租房因煤气泄漏中毒身亡的事。

 隐患之二:租房费用人

 房费和水电费、煤气费等,对于没有收人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把在校外租房的事告诉父母,因此上述费用只能从家里给的生活费用里节省出来,这样难免在经济上捉襟见肘。据了解,近年来,在外租房的大学生自食苦果的事情屡有发生。如有的在外租房的同居春无力支付生活开支,只好外出打工,导致数门课程不及格被勒令退学,甚至有的人走上犯罪道路……

 隐患之三:容易虚度光阴

 大学生住在校外,缺乏学习的大环境,迟到、旱退、旷课成了家常便饭。课余时间,一些人喜欢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游戏、看影碟。离群索居,缺乏和班上同学正常的思想交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情侣同居的情况引发的社会、道德等问题更多,尤其对女生的伤害更大。

 面对禁令各方反应

 房屋中介:泰然处之

 在记者走访的4家房屋中介所中,工作人员对租房禁令都有所耳闻,但他们对落实禁令均抱不太乐观的态度。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儿附近有四五所大学,除了假期,我们每天都能接待六七批租房的学生。说句实话,现在高校年年扩招,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管得过来吗?现在的大学生可都有目己的主意,他们会那么听话?别看现在是假期,可从8月下旬开始,我这儿每天都能接待7,到8个学生,他们大多是外地的,提前回来,就是为了能租个好房子。”在这里,记者看到,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内,确实有两拨大学生前来询问租房事宜。某房屋中介的老板甚至信心十足地说,“禁令”,肯定只是暂时的,“校外租房不安全,可马加爵事件不就发生在校内吗?”通过调查记者发现,高校学生租房占这些房屋中介业务量的30%至50%。随着近年来本市拆迁力度的加大,租房市场直线升温,再加上不少房屋中介已涉足房屋买卖,职业介绍等领域,因此即使丢掉大学生租房这个市场,他们也没有太多的忧虑。

 大学生:忧多于喜

 大学生对此禁令反响比较强烈,支持者认为这样可以杜绝安全隐患,也有持反对意见的,认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未免不够人性化。

 大三女生吴菲说:“租外面的房子住太不安全了,对于我们女生来说更是如此。而且有的人租房并不是为了学习,只是为了打造‘爱巢’,这种情况一旦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吴菲的同学萧小琳也认为大学生不应在校外租房,她说:“我的一些同学由于学校住宿条件有限而不得不走读,他们都为不能住在学校里休会真正的校园生活而感到遗憾。那些能住学校里却偏要出去租房住的同学,真的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已经在校外租房住了两年的学生沈军认为,大学生毕竟受过高等教育,已是成年人,完全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育部的这个规定是从便于校方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却忽略了大学生的感受,他表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看似为了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却忽视了从更深层面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前来租房的张彤也对这一禁令颇为反感,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没有人会无缴无故出来租房,因为毕竟租房的花费较大,而大学生还属于“无产阶级”。如果他们这几个准备考研的同学只能住宿舍,每天受到不考研同学的干扰和按时熄灯的限制,他觉得考上的希望非常渺茫。当被问到如果开学后学校禁止他们到校外租房怎么办时,张彤面露无奈之色地说:“那就只好搬回去了呗!其实,如果不是宿舍条件太差,我们也不想到校外租房住,毕竟不方便。希望学校能改善我们的住宿环境!”

 看来,真正做到让学生不出去租房,同时又没有怨言,学校改善住宿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校:尽量改善住宿条件

 租房禁令强调,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在校内解决住宿问题。针对学生们对住宿条件的抱怨,很多高校后勤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也承认,随着近几年的扩招,学校的住宿条件确实有所下降,8名学生住一间宿舍、十几名学生住一套公寓是很普遍的,而且很多学生还必须住到校外的大学生公寓里,这些公寓距学校一般都有一段距离,因此学校对学生公寓的安全、有序的管理日益成为校园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学校也承认,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因此新规定执行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禁止学生租房容易,不让他们有怨言则很难。不过,很多学校表示,该做的一定要做,学校会克服困难,尽力而为。

 目前本市高校已陆续开学,多数高校已开始就租房禁令进行部署,积极要求后勤部门改善学生宿舍条件,如增加宿舍管理人员的数量,要求辅导员进宿舍与学生一起住,给学生创造上网条件等等,尽可能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的学校还决定开学后进行太规模的学生住宿调整,让女生住在区域相对安全的大学生公寓,同时调配更多的工作人员进管理。

 杜绝租房尚需努力

 学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租房禁令中还说,对极少数确有特殊情况在校外租房居住的学生,要经本人和家长双方签字报学校备案,并要承诺加强人身和财产的自我保护,确保安全。但这样的规定似乎给学生留出了钻空子的机会。本市某高校一名在校外租房住了两年的学生透露,学校以前也说过不准去外面租房,但只要随便找个人充当家长去宿舍管理办公室说一声就可以搞定了。他自己就是拽了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前去充当自己哥哥的,负责的老师看了看也没说什么,就发给了申请表。然后是去找班主任签字,班主任只是简单地问问情况或者叮嘱几句就“OK”了。最后是学院盖章,而过了家长和班主任两关,学院看都不看就茸了章。

 另一所高校的规定似乎更加严格一些,要求与学生家长签下书面协议,规定在校外租房住,人身安全自负,但据该校学生介绍,协议签字也大多为同学操刀代笔。

 学校深处两难境地

 对于“学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说法,某高校宿管科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也是有苦衷的:一方面学校必须为学生的安全负责,按,照现在的国情,学生要是出了事,不管怎样,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学校不希望学生住在校外;另一方面;现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的确跟不上,加上一些学校还开办什么进修班,宿舍更是紧张得不得了,所以当学生要外出租房的时侯,老师也不怎么阻止,因为真正出事的毕竟是少数,而且现在的学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学校严格把关的情况,一部分大学生租房族就“两边作战”,一方面继续交宿舍房租,另一方面偷偷在外面租起了房子。对这样的学生,学校几乎防不胜防。

 租房禁令出台后:很多高校有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因特殊情况需要出去租房的,必须要征得家长本人同意并严格审批程序,尽力杜绝试图蒙混过关的租房学生。而对那些试图”脚踩两只船”的学生,让辅导员老师人住学。生宿舍应该是比较有效的方法。目前正值本市高校陆续开学之际,不少学校的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起来,部署安排这一举措。

 专家:硬件软件都要加强

 社会学家认为,大学生外出租房有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包括两性的需要;独立性的体现等等。也有社会的原因,主要是大环境对学校的影响,使大学生的社会化加快,当然,也有教育方面的原因。比如,有的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不能正确、及时地引导,从而让他们对外出租房产生了渴望。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学校除了要加强硬件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让学生愿意在学校居住外,还须在软件建设方面下功夫,学校应关注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而且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实帮助他们疏导和解决诸多的“不如意”。

 租房问题实质何在

 住宿条件并非问题关键

 学校的住宿条件上去了,学生就一定会自觉自愿地住在学校宿舍里吗?对相当一部分校外租房学生而言,答案是否定的。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几种偏爱租房的大学生中,个性较强者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学生大多数从小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我行我素,做事很少考虑他人感受,很难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一旦与同宿舍的人发生矛盾,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与他人进行沟涌,而是采取逃避心态,离开集体宿舍到外面去租房,“一搬了之?。而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无法与人相处而搬出去住,在外面住久了则更加不适应集体生活,更加不会与人相处。

 事实上,现在学生的住宿条件比起前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宿舍里有了电视、电话、上网条件等,这些对于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大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而那时几乎没有大学生租房现象或这种现象并不突出。表面上看,学生校外租房多因嫌学校住宿条件不好,而实际上,学生自身的问题才是租房热的深层原因。

 租房禁令并非只为安全

 租房禁令只是为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吗?换句话说,大学生放弃校外租房回归校园,得到的仅仅是安全的保障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尹杰曾是天津师大的走读生,她说她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大学四年没能住在学校里。“我觉得只有生活在学校里,才是真正地上了一回大学’,因为上大学不仅仅是在课堂学习知识,还要感受学校的文化氛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习过集体生活,学会像别人学习、与他人和谐相处……这种成长是在校外住所无法获得的。”

 社会学家认为,让租房学生回归学校,对他们大有裨益。也许学校里的条件相对差一点,但是学校的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会使他们一生受益无穷。清华学生的严谨和北大学生的开放,无不是其校风和学风日积月累滋养的结果。况且集体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为理解、忍让、宽容、合作和共同创造生活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而这正是当今立足社会所不可或缺的,缺少了这一课,损失无法弥补。可以说,离开了集体生活,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完整的。

 调查也表明,住校的学生和不住校的学生相比,在集体意识;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更胜一筹。因为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大学校园的整体环境和文化氛围,甚至一草一木都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一言尸行。

 “过来人”评说租房禁令

 集体生活是一笔财富

 沈鑫已经大学毕业两年了,现在就职于开发区一家外资企业厂他很赞成租房禁令的颁布,他认为大学生就应该住在学校里。

 沈鑫说,那时候,他们8个人住一间宿舍。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大家相处得很融洽,他至今仍然特别怀念大学四年的集体生活。“我记得大三那年学校举办了一次科技创新大赛,我们宿舍的8个人合作做一个课题,常常熬夜到很晚,有时候甚至为了一个细节讨论整整一夜。后来我们得了一个一等奖,大家可高兴了。那次之后,我真的觉得大家就跟亲兄弟似的。现在我们8个人虽然分布在祖国各地,但是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想,要是当年我们都去外边租房子住,肯定没有这么美好的回忆,也肯定不会成为这么亲密的朋友。”

 沈鑫说,集体生活是一笔财富,他现在能够很融洽地跟同事、上司、老板相处,胜任他所承担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大学四年住集体宿舍的生活。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

 已经工作5年的刘静静告诉记者,当初她们班里有一名外地女生小林,在天津上了四年大学,她母亲就在天津陪读了四年。娘儿俩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天天早上小林的妈妈都帮女儿去教室占座位,一日三餐照顾得无微不至。小林则一下课就回到母亲为她精心打造的温馨小家,很少和大家接触。在母亲的呵护下,小林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是她的自理能力以及与人相处、待人接物的能力却极差,毕业后小林屡换工作,现状不尽如人意。

 刘静静说:“小林之所以不住集体宿舍,据说是因为从小就跟同学相处不好,她妈妈害怕女儿住宿舍受委屈,于是就采取了这种极端韵方式来帮助女儿逃避,结果却适得其反。看来;逃避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据天津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