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登山事件”凸现高校管理困境
7月3日,一个北大和清华的联合登山队在攀登贵州省六枝特区老王山遭遇坠崖事故,清华大学环境系三年级学生黄德不幸遇难。校方已派人员立刻赶往现场处理善后事宜。
据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消息,该校一女生7月5日游泳溺水,被送往北医三院紧急救治。校长陈章良焦急守候在急救室外。
北京某高校学生假期回家和同学聚会时,与人发生冲突,被打身亡。按说,这和学校没什么关系,可家长还是先通知学校,校方立即派人赶往学生家乡参与事情处理。
而此时,由5名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和在校生组成的登山队不顾学校和家长的反对,正在西藏攀登海拔6206米的启孜峰。
面对大学生的一些个人行为引起的事故,高校究竟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到底应该承担多少?这类问题在今年暑假一开始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在,高校对学生的影响力、约束力在减弱,可是其承担的义务并没有减少,这种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把高校推向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狄涛说。不少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向记者反映,现在的学校很无奈。
“虽然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毕竟他们是复旦的学生,学校对他们的安危很关心,能做到的肯定要做到。”今天下午,复旦大学团委一位老师在谈到该校攀登启孜峰的登山队员时如是说。
据介绍,6月25日下午5名登山队员登上西行列车。而在当天上午,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丁力和复旦大学学生会主席郑麒已经坐上了从上海飞往西藏拉萨的班机。他们携带了4万元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据了解,这5名登山队员中的4名或者已经毕业或者休学,因此复旦大学无法对其做出约束,只有一名惟一的女队员蒋锦霞是复旦大学网络学院法律系的在校学生。由于事先没有征得复旦校方同意,她只是以“旅游观光”的身份在海拔5300米的突击营地进行训练。
复旦团委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正规社团组织的活动必须经过学校社团管理部门的批准才能进行,这5名同学曾经希望通过学校社团活动的途径申请此次登山活动。但学校考虑到这些学生在技术水平、装备以及经验方面都不成熟,因此没有批准。“学校是从道义上出发,对他们的登山活动进行了支持。”这位团委老师说,此次学校派去的两名同志都有明显的高原反应,但还是尽力为登山队员做好后援支持工作。
复旦学子不顾校方和家长的反对执意登雪山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一些公众表示不解,从事IT行业的工程师周先生说:“几个学生个人的冒险行为,却让学校这么牵肠挂肚,投入人力物力做支援,一所大学有几万学生,都这么管,管得过来吗?”
对同学的个人行为,学校既然无法约束为什么还要担负这么多的责任?狄涛分析,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花钱上大学是在购买教育服务,学校只是教育产品的提供者,没有权力约束限制自己的个人行为。过去,学校怎么安排,学生一般都会遵从,可现在很多大学生并不理会学校的规定和管理。可事实上,在我们的国情下,高校和学生的关系不可能是简单的商品关系,大部分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还是用传统观念来看待学生和学校的关系,觉得把孩子送进大学,就把孩子的一切交给了学校。学生出了事故,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学校。尽管从法律上说,大学生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应该为自己的个人行为负责,但一旦学生出现意外,高校不可能不管。
北京另一所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说,学校的管理困境还不止这些。比如,学校校规明确要求学生不能到校外租房,可校规现在怎能管住学生?对于在外租房的学生,学校也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让他回宿舍。可一旦学生在出租房里出了事故,学校就必须得负责任,少不了还要给予物质抚恤。
天津某高校一位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感觉非常无奈。她说,现在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很矛盾。有时候他们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了,不希望学校管太多,可遇到困难、问题了又很依赖学校。高校老师也是如此,有时候觉得学生是成人了,有完全行为能力,不能像管孩子一样过多干涉,可很多情况下又不得不把学生看成孩子。而且,一旦大学生出现意外,社会心理上也把他们视为孩子,认为高校要担负责任,因此,对于学生个人从事带有危险性的活动,学校的压力很大。“目前,很多学校都不敢大张旗鼓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就是怕出事担责任,可社会又需要学校培养实践型人才,这就是个矛盾。我们正在考虑是不是该给学校上份校方责任险。”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崔丽娟认为,要分清事故发生的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考虑学校的声誉,自然不希望学生出事,但实际上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而发生的事故,学校是不应该承担责任的,“毕竟大学生都是成人了,有能力判断自己的行为,在西方国家的大学,学生的这种类似登山的探险活动很多,很正常。”不过,她同时强调,安全是前提条件,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学校,都应该尽全力在事前做好安全措施和准备,学校也应该在事前督促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
复旦团委老师表示,复旦校方不会逃避责任,但同时学生也应该为自己、为家庭负责任,“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我们的苦心。”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