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问题探析

作者:admin日期:2004-06-25来源: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问题探析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下面临着突破瓶颈,克服和解决难点、重点问题,向纵深发展的攻坚阶段。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而如何千方百计搞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及相应服务设施的建设,应是目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学生公寓这一新兴产物,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全面推进应运而生的。其不同的投资形式,不同的管理模式,学生群体特点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等,都给学生公寓的管理如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下的展,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保持高校稳定的同时,搞好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了一个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1、学生公寓居住群体的表现问题
    学生公寓大学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的场所,除上课外,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学生公寓渡过的,因此,在其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有着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居住环境、条件的变化,也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上的变化。
    (1)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来自经济较发达城市的学生,认为既然付出了政策限定的高额宿费,就有权享受良好的居住环境。所以入住公寓后,更多关心和要求的是寝室内电话使用的方便程度,电脑是否可以上网或是否安装了宽贷,卫生间是否有淋浴并24小时供应热水,既然是公寓就不应有限时断电现象的出现等。
    (2)学生公寓大都新近落成,舒适的休闲空间,较先进的辅助设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逸享受感,进而把寝室这个学生的第二课堂变成了无休止的聊天、交友、上网、麻将和扑克会战的场所,不但给管理带来的新的难题,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进而势必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知识的效果。
    (3)  学生公寓的居住格局由原来旧宿舍的8人间均变为现3-4人间,私人领域的扩大使同学间的互知范围减少,个人活动变得无所顾忌,公寓内集体活动的场所又很少,以班级为基本组织的结构在与公寓延续教育的环节中便产生了断裂现象,约束力的缺失导致学生散漫、放纵,其显而易见的副作用便是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无心学习、甚至会出现同居现象等。
    (4)学生公寓的开发商都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值的目的与高校合作,其空间负荷大部分为居住和餐饮,而学生必要的活动、娱乐场所较小,使得学生的业余生活不得不转移到寝室,易使学生形成情趣贫乏,心理孤独、情绪烦躁等亚健康症状,进而对公寓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管理服务工作产生抵触、甚至于对抗。
    (5)学生公寓和教学区的较大距离给学生就餐、午休、学生上课、锻炼等带来诸多不便。虽然公寓内都自设食堂,但学生如果中午返回公寓就餐,将来去掉午休的大部分时间,这样学生只能选择教学区附近的街头小吃或在超市内消费,这样即给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使学生对公寓产生了距离和不方便感,认为学校缺失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学生与学校之间只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利于学生教育和培养。
    2、管理、服务主体的变化带来诸方面的负面影响
    在过去,学生宿舍的管理、服务主体均由学校后勤部门负责,体现出一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延伸状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公寓的管理、服务主体大都由投资商自行。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学校也派出了学生工作者参与管理,但其地位和作用却不可同日而语,投资商是学生公寓的法人,其物业部门才是不容置疑的管理者。所以“在商高利”的经营理念下必然要与学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大相径庭。这种观念上的碰撞、目标上的冲突所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学校加强学生课余教育制约很大。 
    (1)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主体的变化衍生了居住群体的新问题,学校后勤部门鞭长莫及,学生教育工作者亦无学生公寓管理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并且由于某些先天不足的原因,无法介入和干涉投资商自行管理的现状,在新的挑战面前凸显出学校制约手段的滞后和无奈。
 (2)由投资商承建与管理学生公寓的出现削弱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推进的整体实力,由此剥离出去的都是后勤实体中最具经济价值的住宿、餐饮,不但造成了后勤“服务育人”理念的不完整性,也给后勤社会化改革必然要走向市场、占领市场造成了实力不足、冲击无力的局面。部分高校由后勤自己开发学生公寓并获成功的例子说明,学校后勤有能力占领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如是,后勤社会化的目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将得到体现。
  (3)学生公寓管理上的不完善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一定影响,也使节部分学生工作者对公寓这块重要的政治思想教育己阵地产生模糊认识。认为学生不要校内居住,学生的表现便与己无关。进而对学生在公寓的表现采取不关心、不处理的态度。影响到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管理工作,最终也将直接影响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3、学生公寓管理问题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
    学生公寓只是后勤社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公寓管理的成功与否,反映出一所学校校风、校纪的优劣,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晴雨表。学生公寓的各种行为、矛盾、问题只是一种表象,认真剖析,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绝大部分高校均由后勤部门代表学校与投资高参定开发工程合同,但在考虑配套服务设施,管理权、经营权归属等问题时不够全面、慎重,这就为以后的公寓管理问题埋下了隐患。
    (2)大学生由在校内的宿舍居住变为生活在校外的公寓,由原先的后勤部门管理变为投资商的物业管理,学生普遍游离于一种消费者与学生角色的困惑之中,既有暂时游离了学校校规约束的自由感,同时又对物业管理百般挑剔,管理主体的变化使学生缺乏依附感,很难认同公寓管理的以经济效益为主的价值取向。
    (3)由于早期教育、地域差别、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学生思想道德,个人品质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多元化的倾向。虽然承认住宿条件要远远好于过去,但高额收费与管理手段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筹码,使学生把教育和金钱划上了等号,进而对学校,对管理者产生不满情绪。
    4、解决公寓管理问题的思路与办法
    目前作为高等教育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尤其是学生公寓的社会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高校谋求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是,原来居住在校内宿舍的学生移居到了校外的学生公寓,居住地的变化是否就意味着管理上的变化?对学生课余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放任自流?无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没有改变。所以无论学生走到哪里,住到哪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就要限制哪里,否则,将是我们工作的失职,亦将无从体现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三项基本方针。
    如何解决学生公寓管理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亡羊补牢”,针对现状找出不足,提出解决办法;二是彻底改变今后学生公寓的投资主体结构,仍学校后勤部门流筹操作、管理,掌握主动权,以确保高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一、 主动出击,占领学生公寓思想教育和管理的阵地。
    后勤社会化改革,结束了高校办“社会”的历史,使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更好地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的神圣使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是我国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后勤改革可以社会化,但学生公寓的管理决不应社会化,必须要牢牢地掌握在学校的手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财富》中论述了21世纪教育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学会做人”。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道德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培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目标,自觉抵御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社会潮流,树立与时代、祖国、人民要求相对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公寓的管理不能只是单一的以经济效益为取向的管理,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波动有的放矢,更要积极主动去关心学生疾苦,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方式的帮助,努力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氛围,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之外,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精神。没有学生愿意接受简单、粗暴的家长式管理,为管理者以朋友或兄长的角色走进学生中间,学生甚至会主动配合实行你所制定的管理目标。在大学生面前,单纯的说教者通常会在他们心中引起心理上的抗拒和反感,在目前尚不能改变管理模式的情况下,本人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成立以学校为主的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介入和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2)成立学生公寓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及时掌握并与学校管委会沟通,寻求解决公寓管理上的问题,将种种不良行为、动态消灭于萌芽之中。
    (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校园网具有信息量大,传授对象平等和预警及时的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但要避免教条和枯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教育功能。
    (4)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要更多地学习、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压力,引导学生更多地具备健康人格和精神状态。广泛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应成为公寓管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5)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更多的环境,在公寓中举办多种多样,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如寝室文化比赛,室内卫生评比,组织学生到居民社区演出等等,形式健康的文化氛围。
    (6)在学生公寓内设立意见箱,定期开启、收集和了解学生对管理方面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学校要与公寓物业管理部门及时沟通,千方百计地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和学生反映的问题,使住在公寓的学生认识到,学校始终是他们的亲人和坚强后盾,公寓社会化并不意味着学校放弃了对学生的责任。
    第二、彻底改变学生公寓运作模式,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1)在开发商投资建成公寓后,管理权全部交给学校,包括物业管理的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即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后勤协作负责全面管理,采用先进的物业管理经验,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关注投入,兼顾学生成长。学生交纳的住宿费在扣除一定的管理费用,人头费、维修费等后剩余部分按协议逐年转给投资商,作为偿还投资商的开发成本和应得的红利,使其保持对高校投资的信心。从目前情况看,这是一种“双赢”的运行模式。
    (2)由学校后勤部门代表学校与有实力的社会投资商成立股份公司,学校以土地(或其它资产)作价入股(占51%的股份),投资商直接注入相应的股金(占49%的股分),以学生收费权作抵押,由新成立的股分公司贷款筹建学生公寓,这样学生公寓的管理权、经营权的主动性在后勤部门,风险利润由后勤部门与投资商共享,此方案一方面可以使后勤部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壮大,另一方面可能使投资商有较高的投资信心,同时又能保证学校姓“教”的属性,后勤队伍又可以借鉴投资商先进的经营理念、人才优、融资能力等,另学校投资较小,此方案应为最佳方案。
    (3)学生公寓从开发投资建设到管理均由学校负责,待建成后交由后勤部门负责公寓的经营管理,与学校形成甲、乙方关系。不可否认,这同样是一种“双赢”之路,此方案更能完整的体现学校整体实力的发展,提高后勤部门经济实力的充盈,体现学校育人体系的连续性,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融资人才,或不可能把全部精力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建设,加之目前高校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此方案可行,但要用于因学校实行而异。笔者认为(2)(3)方案最为可行,一方面使得后勤社会化走上一条健康持久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可以牢牢把握因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而不能轻易放弃的管理权和经营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进行多年,在中央、省、市领导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后勤改革不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其创造性和可行性都己为事实所证明,后勤社会化不仅是管理形式的变革,更是形式与观念的创新。尽管在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这只是暂时的。正如任何一种改革都会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办法,通过不懈努力,相信无论是高等教育事业还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公寓管理都会走向健康、良性发展的正确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