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就业工作已不再是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阶段性工作。各地各高校纷纷采取切实措施,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等新特点。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业意识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广东省各高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确定为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重庆市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确保本科生不低于32学时,专科生不低于20学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行“本科生就业导师制”,给每个高年级学生安排导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
各高校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北京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改革学习制度,调整学科设置。南开大学调整院系专业设置,对本科生的培养向复合型、宽口径、厚基础方向发展,培养可塑性强的人才。湖南大学实行招生听证会制度,根据毕业生供需比和所在院系办学条件,制定院系招生计划,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
大学校园内形成了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各高校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业化队伍初步建立,就业工作人员不再是临时客串,就业指导服务针对性增强。大连理工大学建立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将毕业生就业率、学生就业指导满意率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年终考核院(系)党政领导班子业绩的重要指标。广东省各高校狠抓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确保今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于2003年,初次就业率不低于70%。
网络技术提高了就业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大连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就业网站作用,举办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互交流的网上双选活动,千余名学生、百余家单位通过网络进行了沟通和联系。据了解,教育部举办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www.myjob.edu.cn),以及各地方、各高校就业服务网,正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并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力争尽快实现与各人才、劳动信息网之间的互联,以便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