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教可持续健康发展
上海:抓住机遇持续发展
在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上海高等教育实现了持续、稳步的发展。经历5年扩大招生规模后,2003年上海市属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9.14万人和26.54万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与1998年相比翻了一番多,年增长分别为20.3%和18.1%。为确保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把握发展节奏,根据今年南昌招生计划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结合上海高等教育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上海市在安排2004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规模时,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继续保持各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适度发展,着重调整本专科层次结构,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尤其是在充分把握“世博机遇”和上海新一轮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2004年上海市属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总量为9.7万人,比上一年增长6.1%,其中高职招生计划安排与上一年基本持平。
二是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办学层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鼓励本科院校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减少高职招生人数。根据各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专业特色、办学条件核定年度招生规模,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内在统一。
三是顺应上海社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加快高职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坚决压缩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专业的招生计划。
四是求真务实规范管理,对5所因生均图书未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高校,采取加大投入和图书资源共享等措施,以保证新学年达到规定要求。
天津:转移重心注重质量
近年来,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市属高校普通高职招生逾4万人,在校生达9.5万人,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5.02倍和5.4倍。
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天津市高职学校办学条件全面紧张,毕业生就业压力凸显。如何把握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节奏,经认真研究和权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的能力,天津市政府决定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转移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上。为此,天津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市属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确定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为34000人,比去年的实际完成数减少6285人。
为了切实把握好节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天津市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坚持高职招生规模增长与各校办学经费投入、师资和办学条件改善以及毕业生就业率等情况挂钩,对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和办学条件不达标、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学校严格控制其招生规模。二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天津市支柱产业和骨干行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和学校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式培养,推行工学交替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三是制定《天津市职业教育师资学历达标规划》,鼓励在职教师带项目到企业工作和学习,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招收或聘请工程师、经济师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技术、管理人员作专兼职教师。四是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组织专家对独立设置高职学校办学条件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年度招生计划挂钩。开展示范性高职学校评选活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河北:优化结构适度规模
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河北省高等教育规模发生历史性变化,在新形势下,河北省贯彻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确保高等教育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从1999年到2003年,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由7.7万人增加到19.2万人,在校生由18万人增加到57.6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为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提供了原动力。该省在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安排中主要强调:
一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观点,统筹兼顾招生和在校生规模的扩大。与上一年相比,2004年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增长7.9%,虽然招生计划总共增加1.5万人,但在校生增加却达到8万人,远高于招生人数的增加。同时,各项办学设施都要按照8万人的增量去考虑。
二是坚持以优化结构为主线,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在层次结构上,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解决本科规模偏小的问题,计划增量部分尽可能多的用于本科,高职(专科)计划基本保持稳定。在专业结构调整上,确定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需要优先发展,与生产服务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为大力发展专业,明确11个需重点控制招生规模的学科专业。对招生规模增长较快、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专业,实行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三是坚持高校规模发展与各项改革推进、办学经费投入增长、师资和办学条件改善状况以及毕业生就业相挂钩。在安排学校招生计划时,向民办学校和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的独立学院倾斜;向政府和学校投入较多,办学条件改善快的学校倾斜;向各项重大改革特别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力度较大的学校倾斜;对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的学校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以及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学校、专业,在安排招生计划时给予倾斜。
吉林:把握节奏 办出特色
近年来,吉林省高职教育取得长足发展,2003年省属普通高职招生为35670人,在校生为80072人,分别占到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在校生的39.4%和31.2%。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是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部分。2004年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吉林省紧紧围绕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大局,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高职的办学方向和科学定位,把握发展节奏,确定适度的发展规模。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大高职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抓住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加快培养适应老工业基地振兴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坚决控制办学特色不鲜明、就业率低的专业的招生规模,将年度招生计划同全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该省高职高专长远发展规划是,大学、学院主要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有条件、有基础的学校适度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
二是充分考虑当前高职的就业压力,从实际出发调整办学层次,加快发展本科教育,适度减缓高职发展节奏,2004年高职招生计划安排36555人,比2003年仅增长2.5%,比本科低11.1个百分点;高职招生占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数的比例由2003年的39.4%减少到36.9%。
三是将高职发展重点转移到充实完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坚持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以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模式灵活、职业特点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管理体制规范的高职教育体系,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