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蓝图:建设高校德育主渠道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刘书林
高校德育主渠道如何建设?由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办、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两课”教学部协办的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研讨会,4月9日至10日在清华大学举办,来自全国24所高校和4个学术单位及长期从事“两课”教学和研究的著名学者,共同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公共理论课献计献策,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理论问题和导向问题。
一、“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这次学术讨论会,从最受关注的德育主渠道的实效性出发,探讨了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与会学者从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育人问题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两课”教育教学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探讨了加强和改进的途径。
学者们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为,目前大学生在公共理论课方面的表现以及公共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问题,应该放在社会大背景中观察分析。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实际地位问题,是整个社会环境发生的各种变化导致的一个综合结果,也是社会风气尤其是党风存在的问题对青年一代的综合影响,只有综合治理,全员关注,采取得力措施,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二、“两课”教育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
围绕德育主渠道如何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大家集中探讨了教师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宏观指导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队伍面临的困境
与会学者们认为,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高校德育的主力军,多年来,他们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在各高校担任着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教育和培养学生方面,做了艰苦的工作,功不可没,应该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新时期以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基本适应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他们的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国内和国际多方面的影响,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的现象比较突出,在许多学校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由于没有学科的归属感,许多青年教师不安心从事公共理论课教学,有的向其他学科流失。
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重视,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解决教师超负荷上课的情况,为教师提供进行科研的时间和条件,增强教师的后劲和发展潜能。也应特别注意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作用,同时注意培养学术骨干和带头人。在“两课”教师的工作评价方面,在职称评定和科研成果的考核方面,都要做到公正和公平。防止有的教师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反而受到不公平待遇现象。为了使我们的教师有稳定的归属感,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科的建设。从根本上理顺各种复杂关系,真正留住优秀的人才从事德育主渠道的建设。
2.教材建设亟待改革
对于多年来公共理论课的教材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大家取得了一致共识。15年来,先后编写了各门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特别是及时制定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三进”的教学基本要求,出版了一批公共理论课的全国统编教材和示范教材。这些教材,体现了正确的政治导向性和治学严谨的科学性,在全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公共理论课教材建设存在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主要是:内容重复;个别教材内容陈旧,不够准确;联系学生实际不够,表述枯燥。应该鼓励优秀的学者,采取竞争的机制,编好公共理论课教材。
编写公共理论课教材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公共理论课教材是任课教师的重要科研成果,反映了教师的科研水平、综合研究能力和教学经验。要纠正那种认为公共理论课教材不是科研成果的偏见,尊重公共理论课教师编写教材的劳动。同时,为了防止出现教材编写的某些混乱现象,应该加强管理,定期进行匿名评审,奖惩严明,保证教材建设的健康发展。
3.教学方法需要创新
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变单向讲授为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加强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要注重研究社会变化的现实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注重解决学生在思想理论上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注重研究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的途径。
为此,要根据国家发展社会科学的方针和政策,创造宽松良好的政治和学术环境,鼓励教师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下大力气研究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研究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引导方式,为学生及时解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了解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要运用各种课外教育载体,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使教学手段进一步现代化、多样化,发挥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
4.加强宏观指导是关键
许多学者认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高度重视,并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明确指示。高校公共理论课作为德育主渠道,理应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把它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首位工作。坚决防止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加强公共理论课建设,领导是关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切实树立德育首位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和改进公共理论课的重大意义和迫切性的认识,把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的科学作为一级大学科来理解和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和办学方向。
三、德育主渠道建设改革的思路
专家学者指出,高校应该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善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坚决防止各种削弱公共理论课的现象。公共理论课的改革应该积极稳妥,既要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又要注重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建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仰。
1.检验公共理论课改革的标准
学者们认为,主要是看:教学内容是否体现了党的三大理论贡献;是加强还是削弱了公共理论课的地位;是调动还是挫伤了公共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是稳定还是涣散了教师的事业心;是尊重还是违反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是经过民主的广泛讨论还是领导者和少数人的主观武断;是推进还是妨害了公共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要严格防止以创新或改革的名义,变相削弱公共理论课的现象。
2.加强和改进高校公共理论课实质
其实质是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决不是要增加课时的问题。高校的公共理论课永远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必修课。不应该以任何名义加以取消和削弱。
3.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变动要慎重
这一问题直接牵动教师队伍的稳定,师资队伍的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教学计划的全局和学科发展的未来,是涉及德育是否落实到首位的大事,应该慎重行事。目前本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说法和方案。这些方案需要在广泛征求意见、发扬学术民主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通过试点,逐步确定下来。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