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动态

“人才强国,人才强校”系列报道之 因校制宜也能实现人才强校

作者:maoch日期:2004-03-18来源:

“人才强国,人才强校”系列报道之 因校制宜也能实现人才强校
 


 
   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中,北京化工大学面对各校竞争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局面,根据自己的校情和条件做好吸纳人才、培养人才的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作为以工科为背景、行业特点较明显的多科性高校,北京化工大学提出,经过20年努力,将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1998年、2000年、2003年分别进行的三轮从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到以岗定薪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现了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二合一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为了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将实施人才工程、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

  对新引进人才进行培养,对土生土长人才进行培育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北京化工大学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一些名牌大学存在一定差距,只有根据自身的条件,走人才强校的道路,才能实现发展目标。为此,学校在“211工程”二期建设经费中划出1500万元专款用于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人才评价体系,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特殊政策――英才工程,盯住前沿学科,有针对性地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

  据介绍,英才工程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学校专门成立了引进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引进人才办公室,建立人才评价专家库,对学校拟引进的一、二层次人才,不仅做到科学评价、准确定位,而且职能部门实行“一站式”服务,确保了引进人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学校人事处处长坦言:“学校长期致力于引进院士或长江学者这样的高端人才,并以我们的诚意积极与他们交流,展示学校为他们成就事业所提供的发展空间。但说句心里话,以学校现有条件直接引进第一层次的人才有很大难度。因此,我们提出的口号是:短期发展靠引进,长期发展靠培养。一是对新引进人才进行培养,二是对土生土长的人才进行培育。现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已培养出4位长江学者。”

  北京化工大学“长江学者”、现任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的谭天伟教授,本科、硕士、博士皆就读于清华大学,到德国、瑞典留学归国之后,抱着“好则留不好则走”的想法到北京化工大学做博士后。他1993年刚来到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教研室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穷二白。然而,学校宽松的环境和领导对人才的重视使他留了下来。

  有一件对他日后发展至关重要的事情令他至今难以忘怀。1994年年底,化工部召开“十五”攻关规划会,参会者都是一流的教授学者,谭天伟当时连副教授都不是,没有资格参会,但他向学校领导表示希望能旁听。校领导立刻向化工部科技司提出请求并得到批准。就是在这次会上,谭天伟结识了许多中国化工界的优秀专家,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谭天伟一同回国的有三个人,另两人去了名牌大学,但谭天伟的发展是最好的,不仅他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超过了他清华老师所在的科研小组,而且他还有一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给人才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才可能使其长成大树

  北京化工大学近年来每年引进50名左右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加上本校高水平教师,形成一个骨干教师“苗圃”。学校给政策、给机制,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学校的人才培养靠的是激励机制。在教师职务岗位聘任中,各级各类教师职务岗位的任职条件包括了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承担科研和教改项目情况、指导研究生数量以及教学、科研成果等指标要求,教师的上述业绩决定了其受聘职务岗位的高低。学校还每年投入50万元,选派1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以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校实行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制度,鼓励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并为他们成长为高层次拔尖人才提供各种条件。

  北京化工大学近代化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重点实验室主任段雪教授可以说是本校“土生土长”的“长江学者”。他在读完硕士、博士留校工作后就接到化工部委托的科研项目。此后历届领导都尽最大努力,为他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支持、创造条件。尽管在早些年起步艰难,但学校对他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积极进行推广,为他科研工作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段雪教授认为,学校在科研资金上的投入只是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学科发展和建设方向上的支持更为重要。1994年,段雪教授提出进行插层结构研究,当时国内少有人做,但学校肯定并支持了他的思路。10年之后,他们有关插层结构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强势方向,对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等二级学科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现在他们的学术梯队越来越壮大,学校专门为他们的梯队设立了行政和技术岗位,为梯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待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芳教授认为,学校当然要提供好的待遇和生活条件,安居才可以乐业。但生活只是一方面,要让他们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要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术上能有发展和建树才是最重要的。学校给他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才可能长成大树。

  人才进来之后,学校想方设法帮他们搭建队伍、安排助手,使工作能很快地顺利开展起来。此外,学校还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不搞急功近利,不一定按普通教师的考核内容考核他们的业绩,而主要是看他们的工作成效和发展趋势。学校的一些行政部门的领导也主动与他们多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苦衷;请他们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讨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使他们迅速、自然地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之中。

  经过多年的奋斗,北京化工大学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2000年以来,学校引进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4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名教授入选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名教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名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据《中国教育报》


Warning: Unknown: write failed: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28) in Unknown on line 0

Warning: Unknown: Failed to write session data (files). Please verify that the current setting of session.save_path is correct () in Unknown on lin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