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创建标准化学生公寓,营造安全优雅舒适校园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整体进入“小康”生活水平,高校学生的“吃、住、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满足高校扩招和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生活设施的要求,全国开展了“标准化”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建设的高潮,各省还制定了检查验收的“标准”,开展了评审达标、授牌等活动,使高校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进入21世纪的头三年,高校新建高质量、高标准的学生公寓,比前50年的总和还要多,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本人在高校工作生活了近三十年,目睹了这场伟大的变革,也参与了标准化学生公寓的建设达标工作。本文就此谈一些个的体会和看法。 一、“标准化”即人性化上个世纪,我国高校的学生宿舍,一直以来仅以“有”为建设目标,即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基本条件的具备。六、七十年代的说法是:“一个书包一个碗,宿舍食堂图书馆。”即“有”了这些设施,就可以招生办学了,这也是多年以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办学条件的主要硬指标之一。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国家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高校要优先解决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当时大量中年骨干教师一家三代五口人,仅住40-50平方米的房子。青年教师结婚,“好”的有20多平方米,差的仅12平方米。相比之下,大学生一人有一个床位,一张自习桌还有放简单行李的地方,已经比在家“蜗居”条件还好了。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已整体进入“小康”水平。这个时期入学的大学生,“独生子女”是主要的群体。他们日常生活的物件成倍增加,电脑也几乎成为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小小的“蜗牛壳”再也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了。国家及时出台“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的要求,既是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标准化公寓体现了哪些人文关怀?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制定的评估验收细则和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整体环境的安全优雅新建设公寓应在防火防盗、绿化、美化、亮化方面做足文章,达到较高的标准。在防火、防盗、防事故方面,突出一个“防”字。要在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上,形成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要在通讯、网络、电视端口上一步到位,对留学生公寓、研究生公寓,有条件的要安装自动门禁系统,防火防盗自动报警和监视系统,形成智能化的楼宇。在室外环境的布局上,要充分考虑人、车流动畅通。绿化上要四季有花、乔、灌木搭配有致。使学生入住第一感觉是放心、舒心。 2、楼栋管理规范、文明作为大学生公寓,楼栋住宿人数应有适当规模,以600~800人为宜。少则不经济,太多则难于沟通和管理。每一楼栋应设置较为宽敞、明亮的门厅,以便明示规章制度和服务承诺。管理服务人员应着装整洁,规范服务,用普通话与学生沟通,用校规校纪管理学生,用爱心服务关怀学生,要给人的第二印象是温暖、温??。 3、住宿条件的方便、自在 “每人一床一桌一柜一椅,自成一个独立的的生活空间。”生活小事,如洗脸入厕、喝水、晾衣服等都不用出门,即可解决,与小家庭的生活条件不相上下。有条件的洗衣、洗澡、接收报刊邮件不出楼栋,必要时牛奶、盒饭等服务可通过电话预订送上门。与办公室的工作条件也颇为近似。学生的时间精力,便可全心全意集中于学习。留学生、博士生公寓还应考虑其“住家”、带子女学习的实际情况,安排一批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套房。 二、“标准化”应与时俱进随着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推行,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式将发生很大的改变。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标准化”也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后,新生入学将不再受年龄、婚否的限制,残疾人求学的限制也将大大放宽。目前,“标准化”的清一色的上铺的弊病将逐渐暴露出来。年纪较小的本科生和40岁左右的博士生感到每天爬上铺不太方便,不太适应。新生中还出现了睡觉中途起床上厕所迷迷糊糊一头撞破玻璃门受伤的事件。脚有残疾或因上体育课受伤的学生也感到很不方便。1.9以上的高个子、大个子学生“标准”床上睡不开等情况,每年也会出现多起。因此,标准化不能万事一刀切,还需留有一定的伸缩空间。要以人性化服务为出发点,以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为目的,使学生公寓的建设更趋完善、合理。从建筑品位看,五十年代盖瓦片,七、八十年代盖平顶,九十年代造钢筋水泥“森林”。这种“土气”“俗气”“憋气”建筑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与小康水平不相称,与中等发达相距更远。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建筑不仅是工程更是艺术;房屋不仅是居所,更是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文景观。要做到楼层不可太高,色彩不可太单一,造型不可呆板。这样才能做到“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 三、应允许“非标准化”的事物在高校长期存在。高等学校是一个科学的神圣殿堂,高校校园同时又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她应有宽松而浓烈的文化氛围,深厚而博大的人文底蕴,同时不泛青春向上,欢快明朗的审美情趣。在建设“标准化”学生公寓、“标准化”食堂,“现代化”图书馆和教学大楼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和遗弃了作为学校发展历史见证的“非标准化”的建筑和门楼、小品等。北大、清华一百年也不曾废弃老校门。也许再过一百年,它们也会原汁原味地矗立在那里。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大量的教室没有更换为“现代化”的、“多媒体”的教室,仍然沿用100多年前毛主席读书时的课桌椅。这种深厚的湖湘文化的积淀不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吗?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还不小。保留一些条件相对简陋,收费较低的学生宿舍(这其实是六七十年代的标准化宿舍),让他们“卧薪尝胆”,也是一件“双羸”的好事。对于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的子弟大学生,冰箱、空调进入学生公寓,已初见端睨;大学生开小汽车进高校学习也为期不远;对于夫妻双双来校读硕、攻博,又是何等的平常事。我们完全有理由突破“标准”,尽快与世界接轨,为他们提供更多很好的服务,把高校校园建设得更加温馨、美丽。
通讯员中南大学 傅祖孝 黄亮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