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构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平台

作者:maoch日期:2003-11-07来源:

 

 

 

构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平台

 

 

面对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形势 ,中国政府和民众对教育产品的需求比任何时期都旺盛。教育市场投资的强大动力和教育供给的巨大潜力带来办学体制的巨大转变,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都渐趋成熟,高等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这一改革转变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由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解决了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体制僵化、教育经费短缺两大关键问题,打破了高等教育发展中,所有者、办学者和管理者高度统一、“三位一体”、学校成为政府附属品、学校运行和发展缺少生机和活力的传统模式。当前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利于明确学校所有者、办学者和管理者的产权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力、义务和责任,真正使高等学校走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之路。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影响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增强了高等学校对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性。就其对解决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的“瓶颈”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改革是为了发展,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学生公寓社会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工作,全国的许多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现有的公寓社会化管理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完全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即由社会企业拥有学生公寓所有权并进行管理;甲乙方委托管理的模式即由学校拥有学生公寓的所有权委托社会企业进行管理。

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改革的首要目的――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高校后勤工作中的公寓管理问题。在以往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由各学校后勤部门自己直接管理,不仅导致学校在公寓管理工作中较多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这种行政式管理导致管理精力不足和效率的低下。由于后勤职能部门工作繁琐,其工作重点在于后勤保障,因而,传统学生公寓管理更注重硬件管理,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管”的成份太多,服务育人的理念往往得不到重视,从而不利于公寓中学生的成才培养。

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改革的现实目的――减轻人事与财力负担,优化资源结构,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在高校工作中,教学科研工作一向处于主导地位,这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本质所决定的。传统的行政式公寓管理消耗了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牵扯了学校大量的精力,从而相对影响了学校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投入。将学生公寓管理进行社会化以后,这一部分的开支将大大缩减,从而保证更多的资源与力量运作于教学科研工作。当然,根据今后后勤工作需要,在信息化规范化等方面的投入还会加大,但投入运作方式发生了改变――不再去用于养人而是用于做事。这也说明高校实行公寓社会化改革并不是要将后勤工作扔给社会,而是在调整后勤工作机制,更好地完善其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功能。

高校公寓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提供全新的育人平台,建设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阵地。结合对前两个目的的分析,通过深层次的剖析,我们发现,学生公寓社会化管理及相关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就是支配前面两者的最终目的)在于搭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平台。即通过“育人”平台的构建,依托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创新,为教育培养“四有”人才服务,根本之根本是教育管理及服务育人,而非其它。因此,前面所分析的两个目的仅仅是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社会化改革之表层目的,而后者才是改革之根本目的,后者支配着前者。

由此得出,当前中国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管理工作理念应该是“一切工作为培养教育学生服务”。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管理工作应该成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新平台,成为教育培养在校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阵地,成为大学生“才能展示、品格塑造、文明修身”的舞台。当然,我们强调这样一个一切为教育培养大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并不是说我们的工作只关注这个社会效益,不考虑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机制就无法运作。我们的意思是强调:“育人”这一社会效益是公寓社会化管理工作的根本理念,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直接需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目标,基础和目标必须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保证公寓管理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负责考核管理的职能部门就是作为目标实施的调控者,确保这两大效益的发展统一,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据南京师范大学学工处)